天天百科

人生发财靠康波 一生有多少试错成本(当下应该勇于尝试投资)

2023-06-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2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开篇先说一个小故事,马云有次找到雷军,让其投资2000万一起做一个项目,雷军拒绝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雷军多年后,写下了一段深刻的反思: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周金涛曾说过,人一生中所能获得的机会,理论来讲只有三次,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个机会,至少也会是个中产阶级。2019年到2025年都是周天王预测的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近的两次获得人生财富的机会一次在2019年,下次在2030年。对我们来说,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资本市场环境,都是人生财富增长的一次好机遇。

大家回顾过去,在80年代物资贫乏的时期,这段时间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资源红利期,当时给解决资源匹配不合理问题的人一个不大文雅的绰号“倒爷”。这批人陡然变富,如在中科院传达室无所事事的柳传志,倒卖猪饲料赚到第一桶金的王石。90年代,人口红利时期,一批下海的最终赚到了钱,如没房子住的潘石屹和冯仑,一脸坏笑的史玉柱;2000后,技术创新红利期,赶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大佬,最初都是平凡普通的,每一个时代,都成全了一部分人,也淘汰了一批人。比如在1998年北上广深选择买房,2008年卖掉房子出国留学,拼搏十年后回国,那只有在极小的概率下他的财富积累才可能超过那些2008年买下房子的人。因为一个人无论跑得多快,也无法抵抗趋势的力量。而在这些红利期选择投资的,现在大多活得安逸。

再看看国外的投资大师也是一样的,信奉价值投资的格雷厄姆在大的“康波周期”向下的背景下前期投资没有丝毫亮色,甚至破产过;费雪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投资者,当时美国制造业面临革命性变革,因此他选择的股票多数属于制造业,涨幅惊人;同样信奉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在70、80年代选择的标的多是消费类股票,正好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向消费转型的特征;比尔米勒在90年代投资科技和网络股而功成名就。这就是时代和周期的力量。

投资具有深刻的社会特质,一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优秀的投资者,有意或许无意,其投资一定符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征,也就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试想一下,人生有多少试错成本?年纪越小的时候试错成本越低,所以很羡慕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朋友。最好的年龄,属于20出头,试错成本最低,无限可能,最坏的年龄,也可能属于20出头,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其实,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优势和劣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烦恼和顿悟。而当下就是试错成本低的时间点。

低试错成本是建立在自己成长和进化的基础上的,牛市有大把人亏钱,熊市也有大把人赚钱。凡事都有成本,无论是试错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抑或是机会成本或沉没成本。人生中很多三岔路口,每一个路口,都是一个转折点,你是要直行还是转弯?因为不知道未来,所以我们犹豫徘徊。但有些路,终究要走过,才知道它是荆棘还是坦途。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永远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加让人难以忘怀。歌德说:“犹豫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会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犹豫是生命中最大的惰性因素,所以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如果觉得《人生发财靠康波 一生有多少试错成本(当下应该勇于尝试投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