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023-06-09 分类:养生资讯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病对健康的危害性很大,比如大家常说的三高、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皮肤病、肝病、癌症、痔疮、心脏病等很多;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养生健康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顺应阳阳变化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顺从生长之气以蓄养阳气,秋冬顺从收藏之气以蓄养阴气。“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内经》中关于四时调形和调神的法则,皆以此为指导思想。明清医家对其养生意义作了重要发挥。

如张介宾的《类经·类一》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这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出发,指出春夏养阳是为了秋冬能更好地养阴,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作者张志聪则从阴阳内外虚实出发,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意即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据此原则,后世医家提出“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调理法则。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泄泻属阳气不足者,每至秋冬季节因自然界阳气衰减而症状反复或加重,至来年春夏,阳气来复之时病情又相对稳定。

于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日借自然界旺盛的阳气之力来温养阳气,改善体内阳虚状态,冬季可减轻症状,甚至治愈。

又如小儿过敏性哮喘,也是与秋冬阴寒之气相伴而发的常见病,在三伏天对相应经穴采用温灸,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这就是顺应春夏之气养生养长,以利秋收冬藏的具体运用。

同样,保养秋收冬藏之气,也有利于春夏疾病的防治,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在冬令进补,就是趁冬天精气伏藏之际,补益精气,以使来年春夏生长之气充沛旺盛,苛疾不起。

在“和合生活网”关注中医养生之道

如果觉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