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寒性体质的人 如何驱寒养阳(三条“路径”散寒 恢复阳和体质)

2023-06-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中医养生理论里,阴阳乃是最基本的理念。什么是阴阳?简而言之,无非就是阳热阴寒而已。

但是,如何充分“把握阴阳”,以指导我们实际的养生,则是需要灵活地看待的问题。也就是说,“阴阳”并非可以孤立、静止地分析的,而是应该动态地、协调地理解它们。

我们常说什么阴阳平衡、也说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等等。其实,都可以用《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来概括: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这是内经有关于“五运六气”的几个章节里面的内容。也是对“阴阳”比较简单的阐述。也就是说,我们看待阴阳,其实就是关注它们的“升降出入”。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将阴阳分开来看的话,所有生命活动都依赖于阳气的温煦和推动,而阴气则是在暗中静静地滋养着这个过程。形象地说,阳气是前台,阴气是幕后,但起主导作用的,却又是前台的阳气。

而阴阳又是如何“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升降出入”了。具体到身体而言,实际上,我们常说的“气血运行”,其本质就是阴阳的升降出入。

关于身体健康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的和身体健康正相关的因素,都应该归纳入“阳气”的范畴。因为,就阴阳的本质来说,阳动阴静,我们能看到的任何生命活动,都可以算是阳气。

如果“阳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应升反降、应出反入,这就是一种“阴性”的趋势变化,也就是生病了。

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如何保持阴阳的升降出入正常化,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驱散体内的寒气——因为寒性收引,是一种没有生气的“阴寒”。体内的寒气没有了,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阳和之体”。这样的体质,才是健康和长寿的前提。

那么,如何驱散体内的阴寒之气、保持阴阳的升降出入活跃呢?总的来说,驱寒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概述:

1、后背:

就身体的阴阳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后背的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督脉更是“诸阳之海”。寒性体质的人,大多在后背有较重的寒气积聚。

根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他们可能会有项背强紧酸胀、后脑勺偶或有肿胀,眉头印堂处隐隐作痛或者有青黑之色。现代科学所说的“颈椎病”,大多也是寒气在背的缘故。

如何从后背驱散体内的寒气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疏通后背经络,也就是疏通督脉和膀胱经。常见的捏脊、刮痧等等,都是直接疏通经络,让寒气从表而出。

后背的几个穴位,以大椎、膀胱俞、督俞为主,还可以配合小腿上的承山、跗阳。冬天也还可以直接晒晒背,或者常喝点桂圆生姜汤,都是疏散后背寒气的调理方式。

2、胸腹:

胸腹为身体的“至阴”,自然也是阴寒最深的藏身之所。胸腹的寒气,从经络上来说,主要是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也就是说,肺胃乃是阴寒比较容易聚集的地方。

肺胃有寒,头额、鼻尖发凉,脘腹、肚脐等处经常会有“收缩感”。但概括来说,胃中有寒多有饮食消化的变化,如恶心、拉肚子等等,肺中有寒常有咳嗽、打喷嚏。

胸腹也是驱散寒气的重要途径,形象点说,这是寒气的“老巢”。从胸腹驱散寒气的方法,最常见的如艾灸神阙、肚脐贴等等,也是不用“吃”而借助经络穴位来调理。此外,好好地休养生息,平常多做好保暖防寒,适当多喝点热米粥、生姜汤之类,都是有助于寒气排出的。

3、双脚:

四肢乃诸阳之本,双脚是足三阳经的终点站。俗话说“脚暖一身暖”。实际上,每到冬天,很多人都有双脚冰凉捂也无不热的感觉。这种现象,现代科学认为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在中医看来,其实也就是阳气温煦不够的反应,阴寒也就从脚底而入了。

脚底驱寒是一种传承较久的养生方式,最常见的如艾叶泡脚,这个方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用艾叶花椒老姜之类熬水,每晚睡前泡脚,令双脚温暖。

也有用陈年艾叶杵碎为绒,贴在脚底涌泉穴的做法。如果同时配合脚底按摩,揉按涌泉、冲阳等穴位,在寒冷的冬天,会觉得有一股暖气从脚底直上胸腹,是很不错的驱寒养阳之法。

总之,阴阳调和、阴平阳秘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如何达到阴阳平衡或者阴平阳秘,也就是协调好阴阳的升降出入,将体内的寒气尽可能祛除,那样,我们的身体也就更接近阳和之体,也就更接近健康长寿。

如果觉得《寒性体质的人 如何驱寒养阳(三条“路径”散寒 恢复阳和体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