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冬至吃饺子(原来是因为他)

2023-06-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一天二十四小时,冬至这一天已然过去三分之二了,众所周知,今天最普遍的活动就是和面、擀面皮、剁馅,包饺子,当然最最重要的就是吃到饺子。那么,你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吃饺子吗?冬至吃饺子到底有着怎样的由来呢?

别着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其实,冬至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后来,他便研制出一种药,这个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由此,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会擀面皮、包饺子、吃饺子,一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二是为了保暖防冻耳朵。另外,每到大年初一,人们也会保有这种习俗,在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

既然我们今天谈到了张仲景,那就借此机会再了解一下我们的医圣吧!

张仲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的伟人。相传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他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便是他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是生命。或许,这就是医者仁心的完美诠释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 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现在的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如果今天的你忘记吃饺子了,那就快点抓住冬至的尾巴,吃一顿饺子吧!

如果觉得《冬至吃饺子(原来是因为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