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这些中药最能祛湿寒(体内湿气重寒气大的人赶紧来学习一下)

2023-06-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寒湿伤于人体是湿邪与寒邪共同作祟,既有湿邪(重浊、粘滞、趋下)的特性,又有寒邪(冰冷、凝滞、收引)的表现。

选择代表寒湿的几个病证剖析,来认识什么中药,最能去哪类寒湿!

外感寒湿各病证

1、泄泻

【表现特性】泄泻清稀,以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等外感证。

2、痢疾

【表现特性】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等。

【代表药物】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化湿不燥热,辛分发表不峻烈,为“芳香化湿浊之要药。”常配伍苏叶、白芷、厚朴等,如藿香正气散。

佩兰:化湿辟秽。作用与藿香相似,属于一味平性化湿药,可与多种药物配合。

草豆蔻:燥湿健脾。辛温之力强。常用治疗寒湿阻中焦的胸腹满闷,不思饮食等,与砂仁、厚朴等配合。

草果:温中燥湿。其燥烈之性和燥湿温中之力胜过草豆蔻。能够与草豆蔻、厚朴、苍术配合。

苍术:燥湿健脾。温燥之性较强。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为消胀除满的要药。

茯苓:健脾渗湿。治疗脾虚湿盛,与山药、白术、猪苓、桂枝等配伍。

3、痹证(痛痹、着痹)

【表现特性】

痛痹(寒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部分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等。

着痹(湿邪偏盛):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繁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等。

【代表药物】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用于风寒湿痹,多用于上半身疼痛,常与防风、秦艽、威灵仙、独活等配伍。

防风: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既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当归配伍。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肢节疼痛,常与川芎、羌活配伍,如羌活胜湿汤。

独活: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作用偏下偏里,善治疗下半身的风寒湿痹,腰膝腿足关节疼痛等。常与桑寄生、秦艽、细辛配伍,如独活寄生汤。

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症,擅长通行经络,祛风除湿止痛之力较强。古人謂其“通行十二经脉。”

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寒痹为好。

木瓜:舒筋活络。治疗风湿痹症。为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要药。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常与桑枝、威灵仙、五加皮配合用。

内生寒湿各病证

1、痰饮

【表现特性】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 ,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喽罗昏眩等。

2、水肿

【表现特性】

脾阳虚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缺少等。

肾气衰微: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加,四肢厥冷,神疲怯冷,面色灰滞或晄白等。

【代表药物】

附子: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配合茯苓、白术等,如真武汤。

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稀多白沫。干姜温燥辛散,既能温肺散寒,又能燥湿化痰。常与细辛、五味子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等,配伍猪苓、泽泻等,如五苓散。

猪苓:利水渗湿。用于脾虚水肿,配伍茯苓、泽泻、白术,如四苓散。

冬瓜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常与茯苓皮、猪苓、泽泻配伍。

玉米须:利尿退肿。治疗水肿,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它药配伍用。

以上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寒湿病证,中医药治疗必需辩证,对本身病情要认识和理解,但是绝不可自觉寻医问药,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明白病情经过诊断后,才能够去治疗哦。

如果觉得《中医:这些中药最能祛湿寒(体内湿气重寒气大的人赶紧来学习一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