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习太极拳“上至哼哼下至能能” 不仅防身(还能防病)

2023-06-1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8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若说你在中国不知道太极拳,你就out了。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有一句谚语“上至哼哼下至能能”,直白来说就是只要有口气的就没有不会的。今天我们就唠叨唠叨这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形意拳和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讲究中定、放松、心静、慢练及九曲珠,和外家拳明显不一样。

太极拳可以扬名,主要是由清代的武学家杨露禅先生开始。由于各种因素条件成熟,他的传奇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因而造就了太极拳之名气。由于杨露禅学得了陈长兴的拳法,杨将这套拳法带进了京城(北京),从此这套拳术发扬光大。

杨露禅未入北京之前,于家乡永年授拳时乡人称其为绵拳,而从武禹襄带出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公开之后,太极拳之名才开现。后来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介绍杨露禅到北京城“小府张家”教拳。后又受聘于王府。太极拳的成名,除了杨家父子的名声,更有赖于后辈多为北京政要有关。据说当时的京城武术代表人物们一一向其挑战,居然尽皆败北,故技惊群雄,北京武术界尊称其为“杨无敌”。

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认定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20年12月17日,由中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起源

说到太极拳你是不是就会想到张三丰呢?没错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太极拳起初的名字不叫“太极拳”,而是而是被称作“十三势”,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被公认始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武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是这样说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近代太极拳源流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很多陈氏太极拳的传人认为是陈皇廷(或作陈王廷)为陈氏太极拳之祖。

有一说为当时陈家沟有两种拳术,一为不可传外姓的陈氏祖传拳术,另一则是据说从王宗岳传蒋发后传入陈家沟的拳术,故以当时不传外姓,杨露禅和之后武禹襄到陈家沟学的是从外传入陈家沟的拳术。

太极拳名称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光绪皇帝的帝师翁同龢见过杨露禅比武说:“杨进退闪躲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或太极之浑圆一体也。”还送一幅对联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因此太极拳之名不胫而走。

在民国初年,杨家太极杨澄甫(杨露禅之孙)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2月初出版),在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发惟一之弟子。”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而古时的武林人士现和今的武术界大多十分重视武德,并首重“尊师重道”,绝不可“欺师灭祖”,故于传承武艺时,必先向弟子说明其师承之源流,代代相传,即使日后另立门户/门派,亦不可忘本 (祖师源流)。

杨家太极拳继而再发展出其他各个太极拳门派。现今广为流传的部分太极拳门派,如杨家、吴家、李家等都有源自武当张三丰之说法。

现今“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网页的“太极源流”中的“宗师受业”一段说明了杨家太极拳之传承源自武当张三丰。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太极拳始于武当张三丰,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据民初唐豪考据,现代流行之太极拳应是由陈王廷所创的“陈家沟拳术”五路中长拳一百零八势衍演出来的诸多分枝。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五路;长拳十三势头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红拳一路。也有“金刚十八拿法”等“散手”和“短打”。

后自唐豪考据后起,始有分歧,分裂出各种太极拳创始人的说法,唐豪在晚年承认其考证有失正确,颇有错漏,但为时已晚,有人认为无任何可信史料查据知太极拳与张三丰的关系,甚至张三丰其人其事都流于传言。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说法,确为小说家和好事者作为“传奇”大肆渲染,信口开河。但武当太极拳拳路流传甚广,武当早有传承,且杨氏太极传人杨澄甫的书中认为太极拳传自张三丰。 武当山有奉祀张三丰庙殿。武学的公开讨论与解密以文革后最烈。

唐豪曾三下陈家沟考察,发现《陈氏家乘》陈王廷“长短句”中有“闷来时造拳”句和《陈氏家谱》陈王廷的“旁注”(第26个旁注的最后一个旁注)中有“陈氏拳手刀枪创造之人也”。于是断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唐豪并未到武当山考察)顾留馨编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太极拳”条第记“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陈王廷”。沈家桢、顾留馨合著《太极拳术》简介中有“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吴、武、孙)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另方面,根据古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录,里面的拳势与太极拳极其吻合,可以推断太极拳与明代军队战技,必然有一定的关系。如此论断缺乏科学实证与再现的精神,沦为为反对而反对,为己私而颂扬。

于是当代太极拳可风味两类,一是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一是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

(1)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力主太极拳乃明末清初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唯此皆为专断误导,顾留馨其人更于晚年承认错误。

(2)吴图南的《太极拳之研究》,认为有关太极拳的“记载”可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程灵洗,至张三丰而大成,且有拳路流传系统为证。

对此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张三丰也确定了其太极拳祖师地位。

套路架式

主要流行套路有陈式和杨氏。陈氏太极习练难度较大,套路中有发力的动作,并有易经太极拳理专注。 杨式太极流传最广的杨澄甫传下来的杨式太极拳,由基础健身护体向上堆叠功力、可随个人喜好循阶而上,尽性立命为宗旨。

太极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为太极拳中基本的八个方位打法和五种步法。涵盖太极拳的“拳法”、“手、眼、身、步”及“心”法的要领。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退、顾、盼、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者。掤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方也。 采挒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火水木金土。

太极十三势: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四正:掤、捋、挤、按。

四:采、挒、肘、靠。

五行: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势来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歌》中的“势势存心揆用意”点出太极拳练习方法的核心思路。“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点出如何判断太极拳练习是否正确的标准。“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更进一步强调,如不是“意气君来骨肉臣”, 就可能练不出太极拳所追求的效果。下面的《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对如何做“势势存心揆用意”做了更细致的解释。

《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或无微不利)。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常见招式

起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式、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肘底捶、倒撵猴、云手、单鞭下式、金鸡独立、分脚、蹬脚、栽捶、玉女穿梭、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野马分鬃。

原道教太极功夫自卫为主,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慢﹑圆﹑柔之中内含“气”﹑“劲”。柔中带刚。 太极功以松功主导一切,整劲贯串发化,旁观者描述只及外观及该人个人太极层级。

太极拳行拳练功时讲究松沉圆活,势势存心揆用意, 意气君来骨肉臣(见太极拳#太极拳基本训练经典文献)。 用于实战如何展现特点,主要后发制人,注重观察了解对手(听劲),通过引导而不是抵抗对手的发力,和改变占位来使对手的进攻落空,同时让对手暴露弱点,然后自身蓄力和发力进行反击。

听劲的基础建立在掤劲上,没有掤劲,听劲很难听得明;若掤劲够强,则听劲会十分明显。 太极功以松体感自然,掤劲旨在中定。

主要流派

历史上各大派之太极拳,依据其练习的需要。本身的套路种类就极为多样化,例如陈氏太极拳便有了老架、新架等等。由于再传的后人的发扬,在原有拳架长年的实践的基础上,终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支派”,在太极拳界也极为普遍。 太极拳主要流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

陈氏太极之拳

陈氏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别。其它套路还包括器械和对练等等。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于“自缠”。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和陈照奎所授之弟子众多。其中,以陈家沟四位: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均为近代大架之代表人物。

同代十八世陈克忠,陈克第也培养了许多小架代表。如陈伯先、陈伯祥、陈清环、陈俊凌、陈六有等。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或称杨氏太极拳,太极拳派别之一,始于清朝杨露禅,杨露禅师承河南陈家沟的陈长兴,拳架于其孙杨澄甫手中定型。

在民国初年,杨家太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发惟一之弟子。”

杨式太极拳有别于陈式太极拳,动作松柔,较能供非练武人士或年迈人士作强身健体之效,故是杨式太极拳成为最广泛流传的一个流派,它有三盘四架之分,人们可依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吴氏太极拳

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全佑任端王府(载漪)侍卫时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侯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融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融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108式(不同的招式分解可能有不同的计数),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吴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为基础,加上其始创人武禹襄的多年经验编成。武氏乃官绅之家,以练拳为乐,极少授徒,固流传不广。武氏门人所写理论,多成为今日太极门的重要文献。

武氏太极拳拳架既不同于杨氏大架,亦不同于赵堡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虚实,胸、腹部进退皆旋转,身体中正,以内动的虚实来支配外形(即内气潜转),左右手各管半边,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有跳跃动作(二起脚)。第四代传人郝月如,改为不纵不跳。

武氏太极拳推手步法为:进三步半,退三步半。

孙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创始人为孙禄堂。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生于1863年1月4日。早年随形意拳名家李魁元学习形意拳。后经李魁元介绍,向其师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长达八年。随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学。孙禄堂将三者合而为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

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的优点和性能。

简单平稳 动作简单,没有下叉、翻滚跳跃、跺脚捯捶,动作平稳,易学。

灵活 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采用了八卦拳动静划一灵活多变之式。

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

和氏架

清末(1825)由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传出,他幼时在家乡从陈清平学习拳术。后到京城担任礼部尚书的护卫,被清廷封为皇清例授武信郎。于京城期间蒙大学士李棠阶以易理为其拳做理论。和氏架太极拳在此时传开。

和兆元在其师陈清平所传的拳术基础上,结合多年在京城担任护卫的经验,进行了重大改革,其师陈清平见弟子和兆元武功别树一帜,建议他开宗立派,但和兆元感于陈师教导之恩,向师言永不标异,也不离宗。

此拳术要求全身要求配合一致,手脚齐 到,上下相随。身形大开大合,以圆、圈贯穿每一招式,并由腰来带动圈的走势。和兆元的长孙和庆喜及其传人称为和氏架。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太极拳好处

太极拳不仅用于比武切磋,还用于强身健体。柔软运动可以松弛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长期练习活动比较慢的太极拳操,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动作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皆有帮助。

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运动》一书,对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阐述如下:“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50~89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32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56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髓系统及代谢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老年人的状况好。”

另外太极拳还可以减轻年轻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患者。太极拳的舒缓动作所燃烧的热量甚至超过冲浪、接近滑雪。太极拳提高免疫系统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一直表现发病率降低焦虑、抑郁、情绪不安整体。一项试验研究已发新证据显示,太极拳及相关气功有助于减轻糖尿病。

最新研究证明,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老年人抵抗带状疱疹有帮助。

惟少部分群体在热身不足或姿势不正确下,易发生膝盖疼痛,需额外注意。

由于太极拳能够改善平衡能力,所以在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患者与老年人常见的跌倒预防都能有显著的改善,而成为复健的替代疗法。

#太极拳#

如果觉得《习太极拳“上至哼哼下至能能” 不仅防身(还能防病)》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