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七月半吃鸭 吃出味道(吃出了文化 还吃出乡愁……)

2023-06-1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广西桂林平乐“七月半”有吃鸭的习俗

在平乐的中南部地区,有“七月半”吃鸭的习俗。这一天,圩市买卖鸭子最为热闹。赶圩回来的路上,人们手里提的、车子后箱装的,大都有“钱纸蜡烛香,鸭子莲藕姜”。要问今晚吃什么?就一句话:“杀鸭!”。一般情况下,逢年过节,鸡是人们家宴里的首选。然而,中元节吃鸭却是成为首选。

平乐俗称的“七月半”,即是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亦称鬼节。其实真正的中元节应当是七月十五日。传说,在宋朝时,北方战乱。部分汉人仓惶逃往南方。远离故土,就要连同祖宗的牌位也要一起 搬走。而要搬走祖宗牌位,须选择在清明节、中元节、重阳和除夕这几天。而这一天,正是七月十四日,距离中元节还有一天,可事急等不及了,就提前一天过中元节。于是,现在的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都是过七月十四,而北方人是过七月十五。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祖先,而祭祀最好的方式就是美食。

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

也有人说,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相传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遇江,久不能渡,持续到七月中旬还没有攻下,北方人就以杀鸭子吃为意头,祈求能适应水性,也有提前过年的意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人们一到中元节、“鬼节”就吃鸭子。后来,则被不同地方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大体上就是驱魔辟邪之意。“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鬼节”其实是一种灵魂崇拜。在这一天,人们烧香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也趁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其实,在七月半吃鸭子,还因为它是一个本地时令菜肴。古时候,平乐中南部以上的区域称为“南木峒”,是平乐传统的稻作农耕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时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六月底收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在田里掉落的谷子和小动物。这时,正是鸭子长大进入换羽期,不仅肉质肥美,而且易于去毛。恰好迎来了七夕节和中元节,于是,人们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就开始杀鸭子过节。

鸭属于水禽,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疗首选鸭。元朝的御医忽思慧在《饮善正要》里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可用于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因此,夏秋燥热季节最适合吃鸭。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现代人对于鸭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有烤鸭、白果老鸭汤、啤酒鸭、酱鸭、盐水鸭等等,但平乐中南部区域,特别是青龙、阳安一带最特色的头菜鸭。这一带区域的人们本是北方移民,尽管在南方,蔬菜丰富,四季不缺时令蔬菜。但他们还是传承了北方人制作窖菜的传统,酸盐菜、菜花干、豆角干、笋干、酸笋等等。特别是这一带盛产的头菜最富有特色。

每年十月头菜成熟采摘后,人们就把头菜晒好入缸腌制,用黄泥把坛口密封。到了来年,一坛黄爽光鲜的头菜便可食用了。轻轻撕下一块,放进嘴里细细品味,一丝酸甜,几分香脆,让人回味无穷。这时,从田里随便抓一只子土鸭,与头菜相配,无论汤煮,还是焖炒,都堪称一流佳肴。“头菜鸭”之所以好吃,关键在它的食材原汁原味,鸭子土,头菜鲜。它制作简易,无须任何配料,只放生姜几片,那清甜、鲜美和香脆足以让外出的游子牵肠挂肚,让初来的食客大声叫绝而留连忘返。

“七月半吃鸭”,吃出味道,吃出了文化,还吃出乡愁......

如果觉得《七月半吃鸭 吃出味道(吃出了文化 还吃出乡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