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朝的川菜什么味儿(这些抢修珍稀古籍的人可能真知道)

2023-06-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2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他们与时间赛跑,为古籍续命

时下中国最受欢迎的菜系是川菜,近代川菜由清朝民国发展至今,早已演变了不知道多少回。清朝时期的川菜是什么味道?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的古籍《函海》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函海》是一部很神奇的书。四库全书都没收集全的典籍,愣是被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集齐了。全书共160册,从川菜配方到杨慎、苏轼等人全集,包罗万象。

这部价值连城的奇书一旦损毁,个中的遗憾和损失肯定难以估量。保守估计,四川古籍藏书应在200万册以上,但由于四川盆地终年潮湿,再由于历史、经营等种种原因,很多古籍在飞速湮灭中……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74岁的古籍修复专家彭德泉在与时间赛跑!

拓本《五百人造像记》修复前。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老师一句话,“断送”退休好时光

从成都著名的“宽窄巷子”向西,拐过几座老楼,走进一处不起眼的建筑。保安用警惕的眼光扫视着记者,“哪个单位的?找谁?”“我找彭德泉。”“谁?”“修复古籍的彭老师啊。”保安笑了起来,给记者放行,同时不忘叮嘱——“下午7点必须出来,要清点锁门!”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定位建筑街景。图片源自:百度地图

这种对暗号一般的环节,让这里显得更神秘。这里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民营古籍修复单位,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授予的国内26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当中唯一的民营机构。

彭德泉在办公室门口。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佼摄

彭德泉的人生,似乎都没离开过书。先读书,后唱书(剧团表演),再教书,最后作为巴中市图书馆副馆长管书。2005年,本准备退休的彭老见了自己的老师——中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张德芳,老师却着急地告诉他:“你不要泡在图书馆里,赶紧出来抢救古籍啊。书都要烂完了,太可惜了!”

修复古籍中的彭德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佼摄

彭德泉来自革命老区四川通江,爷爷是农民,父亲是教师,外公和外婆念过私塾,算是书香门第。让彭德泉坐不住,办好离岗待退,开始潜心研究古籍的现状与修复工作。

“前人历经战乱、兵火、灾荒、流离,那么艰难把这些古籍传下来。我们今逢太平盛世,怎能眼睁睁看着古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不修好,怎么对得起先人,又怎么对得起后代?”

与历史赛跑是长跑,但与生命赛跑必须快

彭德泉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半数以上馆藏古籍文献出现不同程度的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鼠啮、水渍、油污、粘连、断裂、残损等破损类型。有的善本古籍浑身虫洞,有的整套书页黏成书砖,有的珍贵碑帖全是黑霉……

拓片《攀云阁临汉碑》修复前后。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彭老来不及感慨,又一个紧急“号令”不期而至——“趁我活着赶紧来!”说这话的是时任广汉市图书馆馆长秦一,是与彭德泉一起筹划濒危古籍抢救性保护修复的几位老图书馆人之一。

“老彭,要抢救就先来抢救我们广汉的书,我们有两万多册古籍,打包堆码在墙角几十年了,我得了胃癌,五分之四的胃都切了……”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班。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如果说修复古籍是一场与历史的慢跑,但面对秦一的请求,则是与生命的赛跑。彭德泉急如星火地赶到广汉,请来省图书馆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刘英,开办了古籍修复培训班,首批留下5名学员。古籍修复之路,从广汉图书馆正式开始。

广汉市图书馆 图片源自四川广汉在线

古籍修复,到底有多难?

广汉图书馆是彭德泉团队的第一关。而这一关,异常艰辛。四川大学图书情报系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为广汉整理过一次,打好了包,这些包一放就是20多年,彭德泉一打开包:霉味、老鼠毛、飞虫、纸渣都飞起来!呛得人不断咳嗽,戴两层口罩也无济于事。而且只过20分钟,手上就奇痒难忍,一看已经起了密密的红点。

有些古籍实在不能用书来形容,看上去已经和一团揉过的面团差不多,纸张极其脆,只能用竹刀轻轻揭起。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佼摄

修复古籍通常需要20多道工序:核查登记、配纸染纸、配线、配制浆糊、分解书籍、揭书叶、除酸、补书叶、补书口、托书叶、喷水压平、折叶、剪齐、锤平、齐栏、撴齐、压平、订纸捻、包书角、裱书衣书签、装书皮、打书眼、订线、贴写书签、质量检验、完善修复日志……

彭德泉和秦一在广汉市图书馆逼仄的巷道内,用了几乎两个月才将这批古籍整理完

除尘、登记、分类、上架,然后进行修复。而这些,还仅仅是业务上的困难。

善本《北史》修复前后。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更严峻的考验是经费。为了压书,员工把自家家具锯了当压平机,出去捡石板、砖块来压,最紧张时,每个月300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彭德泉难受极了,他不知道怎么才能继续下去。自己能够不求回报,能够奉献,但是别人要生活,要吃饭啊。

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

再难,也要坚持。秦一拖着虚弱的身子找彭德泉:“老彭,图书馆会议室腾给你们搞修复,每个月争取8000元修复经费,先坚持下。”

彭德泉的书友,知名律师冯家辉主动向老彭伸出援手,用自己的钱把每一位员工的拖欠工资补足,看彭德泉去接古籍没有交通工具,他用新买的私家车帮助运送古籍,自己宁可打出租。

后来,彭德泉觉得应成立正式机构,但需要10万元注册资金,冯家辉直接开车把钱送到办证大厅,他私人对修复中心投资累计已达数十万元。大家推举他为修复中心理事长,但他从来都没有在中心拿过一分钱。

“古籍抢救性保护修复事业艰难,秦一、冯家辉等人,是我们起步的‘贵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秦一退休后也加入了修复中心,担任副主任,她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搭档。2017年,她癌细胞全身大面积转移,2018年回天无术。生命里最后一个月,她还在基层区县馆藏单位的库房考察古籍……”

时任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图片源自四川新闻网

时任成都市博物馆馆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是中国考古界、文博界响当当的人物,一直为古籍的现状忧心忡忡,他听到还有一群老图书馆人为了抢救古籍而默默努力时。就专程来到广汉一探究竟。看到困境中依然坚守的工作人员,他做了一个决定。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龙泉驿分中心。图片源自百度地图

王毅建议以合作的方式,把中心从广汉搬到成都,并安排了场地和启动资金,保障修复中心到成都落地并开展业务。但王毅因为遭受了责难,有人告状,称此举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你王毅凭什么要支持一个民营的修复中心?

王毅回答:“我为什么不支持他们?我应该支持他们,因为他们抢救的是国家的文物!我就要理直气壮地支持他们。”

出租车司机修古籍?坚守初心的路,注定不孤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30多年,熟悉中国古籍的各种装帧形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技艺教授给修复中心的员工。在修复川南某市数百幅碑刻拓片时,他承担了所有的关键技术环节指导……而同行者中,履历同样不凡。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展示的张志清接受顾问聘书照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佼摄

廖定一,四川蜀裱技艺非遗传承人。做过心脏手术,药不离身,常常亲自到场,指导一些濒危绢画、名人书画的修复……

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在修复中心极度困难、连纸都没有之时,他免费送来了几十刀宣纸……

赵嘉福,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领衔专家。身患两种癌症,坚持前来传授技艺……

“王毅从来不上我的门,如果有事就让我去十二桥他的办公室。我想请他吃饭,他从来不吃。国内众多文物专家、古籍文献专家、修复大师、高浮雕传拓大师、文物鉴定专家、版本目录学家纷纷来当顾问,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我在良心上欠他们!”彭德泉说。

而修复中心成立十年来,薪水从300元涨到3000元,尽管也只能算是低收入,但是,员工却从5人“逆势”增长到40人。

33岁的小伙子施英涛至今没有成家。刚入职时,每个员工有9个月的培训期,施英涛被发现上班时间在用手机,他的班长说:“心不静,回去算了。”彭德泉找施英涛谈,没想到施英涛一下子跪下来,恳请留下来,原来他妈妈刚遇到了车祸。

当时施英涛学徒工资每个月1500元,为了给妈妈买药,他一天吃一顿饭,一周吃一回肉。这让彭德泉非常难受,几次想劝施英涛改行,但施英涛始终不愿意放弃:“这是我最适合的工作。”

青年修复师杨世全来修复中心之前,是出租车司机。9个月培训下来,竟以满分通过上岗考试!原来他记不住培训内容,就随身携带,时刻诵读,竟然把整本教材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田勇,来到修复中心之前,是成都某集团副总裁、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放弃了所有的优厚待遇,只为对古籍的热爱。他从普通员工重新开始,埋头苦学,一步一步成长为骨干。

鲁萌,曾是一位20出头的汽车销售经理,收入很高。出身书香门第的她,也甘愿放弃了高收入,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彭德泉的儿子彭克,37岁就担任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任,也在2018年辞去公职,加入了修复中心。

初心不改再出发,74岁的高龄“跑者”

从广汉图书馆开始的征程,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中,做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纸质文献修复团队,也是同期抢救修复古籍最多的团队。不是之一。名声大振,也令他们更有成就,故事开头的《函海》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

古字扇面修复前后。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安县图书馆委托修复时,只藏有159册,本以为单独一册永远散佚了,没想到修复中心名声大振之后,各地的受损古籍纷纷涌来。在各个藏馆现状调查中,雅安图书馆居然有那一册孤本的复制本!彭德泉乐开了花,通过艰苦努力,全国唯一一套全本《函海》在四川汇齐,修复中心庄重地以蜀锦重新制作了封面。

绢本修复前后。 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然而,彭德泉依然焦虑,他已经74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他在与时间赛跑,谈到“初心”,他这样回答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说初心,我还得先说揪心。某个馆藏机构统计在册有60余万册古籍,十之六七有不同程度破损。他们当时有修复团队12人。我们算了一个账:每人每月最多修复5册,每月团队修复60册,全年无休最多修720册,十年7200、一百年72000……要多少个百年才能修完啊!由于传统观念限制,体制内的机构很难拿出来让民营机构参与修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掉、消失,想着就揪心啊!”

一方面是揪心,一方面是希望。彭德泉对修复中心有三个心愿:第一希望能够有更开阔的场地,用更好、更科学的设备;第二希望发展到50个人以上的修复队伍,能抢救更多的东西;第三希望能把员工工资,涨到每个月平均6000到8000。除此之外,他希望能尽快看到更多人行动起来。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培训班。图片源自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来源:8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佼

改写:新华每日电讯赵岑

如果觉得《清朝的川菜什么味儿(这些抢修珍稀古籍的人可能真知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