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商鞅在秦国官职

2023-07-11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6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商鞅变法前曾任左庶长,不是丞相,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其中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

商鞅在秦国官职

商鞅以“大良造”的身份“执政”十年,这是一个在秦爵之中高于“四更”,更高于“左庶长”、“右庶长”的顶级爵位,也属于秦孝公为商鞅创造的“新爵”。

“四更”的身份在商鞅变法前也不见于史料记载,已知的只有秦惠文王八年封自己的异母弟樗里疾为“右更”,也就是说,“四更”也有可能与“大良造”一样,是秦孝公、秦惠文君创造的“新爵”,从授予者的身份来看,很可能“四更”类似于西周中期王廷职位“公族”的角色,也就是以“公室近支”参与朝政,仅次于“大良造”。

“四更”之下的“大庶长”和“左庶长、右庶长”,则是传统贵族封君的自留地。

如此,则形成了一套符合春秋传统的高爵身份体系,凡是拥有“卿爵”的贵族都拥有相应的“地位身份”和“封邑”。

根据上文中所引的“秦宗邑瓦书”中的“大良造、庶长游”的称谓和“右庶长烛”的分封来看,在秦惠文王时代,“庶长”既是“爵位名称”,也是“职务名称”,“大良造”、“右庶长”都只是标识“地位”高低的“爵位”,而并非“职务”,只有在“爵位名称”之后加“庶长”的职务头衔,“正卿”的“地位身份”才真正的“执政卿”。

如果觉得《商鞅在秦国官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