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专家总结10大健康“法则”)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25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原创 AHA会议记录组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收录于话题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 8个内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

早在50年前,美国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出现了拐点。1980-2000年美国冠心病死亡降低50%,其中44%来源于一级预防危险因素的控制[1]。

China-PEACE研究显示,我国35-75岁人群中每10人有一人为CVD高风险者,而高危人群往往同时伴随2-3个风险因素,这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关键原因[2]。由此可见,控制好风险因素是防控心血管病的关键。

日前,2021年美国心脏协会(AHA 2021)年会于线上召开。在“促进健康血管老化的新策略”论坛中,来自美国的预防心脏病学专家Roger S. Blumenthal教授以“预防CVD的10大要点”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A-F,预防CVD的10大要点

关于预防CVD的10大要点,Roger S. Blumenthal教授用首字母A-F作了总结。

A: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

1、对40-70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危且无出血风险升高的成年人,可考虑将低剂量(75-100mg/天,口服)的阿司匹林作为ASCVD的一级预防方式。

表1:ASCVD危险分层

相关危险因素包括:①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②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④体重指数≥28 kg/m2;⑤吸烟。

2、低剂量(75-100mg/天,口服)的阿司匹林不应被日常用于70岁以上人群的一级预防。

3、低剂量(75-100mg/天,口服)的阿司匹林不应被用于出血风险升高的成年人的一级预防。

A:抗凝治疗(Anticoagulant Therapy)

主要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

B:血压(Blood Pressure)

血压被分为正常、升高、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高血压危象五类。

血压低于120/80mmHg为正常;

收缩压120-129mmHg且舒张压低于80mmHg为升高;

收缩压13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为一级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二级高血压;

收缩压高于180mmHg和/或舒张压高于120为高血压危象。

表2 血压分类

此外,高血压是心力衰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而心力衰竭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可小觑。

针对高血压的管理有以下建议:

减重;

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模式;

减盐;

补充膳食钾;

增加体育运动;

限制饮酒。

B: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

β受体阻滞剂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但会伴有心率减慢,使用时需要监测患者心率。

C:胆固醇(Cholesterol)

他汀治疗是以下ASCVD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190mg/dl);

40-75岁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经医患讨论后发现ASCVD风险高(≥7.5%)的患者。

C:戒烟(Cigarette Cessation)

戒烟也可改善血脂状况。

D:饮食(Diet)

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豆类;少吃红肉和加工肉、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甜食和精制碳水化合物、钠。

AHA建议:钠的摄入量在1500~2300mg/天。需要注意的是,加工食物和外卖含钠量高,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在家做饭,控制好钠的摄入。

D: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很重要。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可用于糖尿病管理。

E:运动(Exercise)

建议每周进行>150min的中强度运动或>75min的高强度运动。

F: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可用于心力衰竭的管理。

小结

Roger S. Blumenthal教授呼吁:所有人都应该终身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CVD!

最后,简单回顾一下预防CVD的10大要点:

A

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

B

血压管理;β受体阻滞剂

C

血脂管理;戒烟

D

饮食调整;糖尿病管理

E

运动

F

心力衰竭管理

参考文献:[1] Ford ES, Ajani UA, Croft JB, Critchley JA, Labarthe DR, Kottke TE, Giles WH, Capewell S. Explaining the decrease in U.S. deaths from coronary disease, 1980-2000. N Engl J Med. 2007. 356(23): 2388-98.

[2] Lu J, Lu Y, Yang H, Bilige W, Li Y, Schulz W, Masoudi FA, Krumholz HM.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in 1.7 Million Chinese Adults. Ann Intern Med. 2019. 170(5): 298-308.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AHA会议记录组

责任编辑:袁雪晴 章丽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如果觉得《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专家总结10大健康“法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