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为促进3 6岁儿童人际共情的发展(如何培养其动物共情能力)

2023-07-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75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3-6岁是儿童人际共情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在3岁时,儿童的人际共情开始萌芽,愈加关注他人需要,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有别于自身。该阶段儿童共情的发展建立在自我和情绪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培养儿童对动物共情,可以间接提升儿童对人的共情,以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分享行为。此外,相似性也可能在动物共情和人际共情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本文对于如何培养儿童动物共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动物共情与人际共情之间的关系

动物共情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作用于人际共情。一方面,动物共情可以直接作用于人际共情。在共情的对象间存在一种迁移,威尔逊的亲生物假说认为儿童有亲生物性,儿童天生亲近动物,儿童与动物的亲密情感会促使儿童与动物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结,这为动物共情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动物成为了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参考点,通过与动物的积极互动,提升了儿童对动物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中有一种镜像效应,动物对儿童的态度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儿童的形象,儿童会依此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会对动物眼中的自我影像产生认同,促进了儿童对自我的理解。

随着儿童对自我的理解,“自我”的疆域会不断扩大,逐渐将“它者”涵盖进来,动物与人都是有生命的事物,是除自我以外的它者,而自我可能会泛化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儿童对动物的共情会推及儿童对人的共情,人际共情能够帮助儿童与人建立满意的关系,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3-6岁儿童的动物共情会通过提升儿童的人类-动物相似性感知进而提升儿童的人际共情水平,换言之3-6岁儿童的动物共情水平越高,儿童所感知到的人类与动物的相似之处越多,从而提升了儿童的人际共情水平。人类和动物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和动物同属于除自身以外的它者或他者。

与动物的非语言交流提升了儿童通过非语言线索了解他人内心的能力,这就需要动物共情,当动物共情产生时,与动物的联系赋予个体与他人沟通和共鸣的选择性优势,相似性是人际共情的主要影响因素,处于社会中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够逐渐发现人类和动物在外貌、生活习性、交往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个体对人类-动物相似性的感知提升,人类-动物相似性的感知调控了个体对人类的心理感受,缩短了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心理距离,将他者与自我联结在一起,减少了偏见和歧视,增加了对他者的认同。当儿童渐渐发现自己与他者的某些相似之处或生命的同源性,就能够表现出对他者的人际共情。

二、重视儿童动物共情的发展

提及共情,人们通常将其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这种对共情的刻板印象将其局限在了人际交往的情境下。值得注意的是,共情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人对动物的共情是个体站在动物的立场上,考虑动物的处境,对动物感同身受。动物共情能够促进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然而调查中通过与幼儿教师的交流,发现幼儿教师一般将共情理解为个体对他者的同理心,较少会想到人对动物的共情,幼儿教师对“动物共情”一词都较为陌生,但类比人际共情就能很快理解动物共情。

同时在家庭中,儿童易受到父母态度的影响,一方面是卫生问题,动物易把家庭环境弄得脏乱,动物身上携带有很多细菌,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靠近动物;另一方面,家长不注重儿童动物共情的培养,当儿童产生对动物的好奇心时,带养人并不能有效引导。以至于有些儿童觉得动物很脏、很臭,主动排斥和远离。

这种教育观念贯穿于对儿童的教养中,当儿童对动物产生排斥而不是好奇或接纳时,儿童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就扩大了,何谈动物共情?这些现状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无论是教师或是家长都未对儿童动物共情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呼吁重构以地球未来生存为主题的教育,生存教育的目标已从人道主义转变为生态正义。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与动物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是命运共同体,共荣共生。

生态正义即是摈弃人类至上的观念,要积极关注除我们人类自身以外的它者,寻求多物种的正义。因此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从家长到教师乃至全人类,都亟待提高生态正义,教师及家长要转变观念,注重儿童动物共情的发展,培养儿童接纳动物、保护动物、关注动物福祉。

三、不断丰富儿童的动物经验

动物共情指向它者,因此动物共情和个体与动物的互动交往密切相关,个体与动物的互动交往可以使个体积累丰富的动物经验,这种经验能够加深个体与动物的共鸣。基于情绪理论,共情是动物与自我关系的映射,人与动物的关系越亲近就越能对动物情绪情感产生认同,也越易产生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同时,以往研究发现动物经验对儿童动物共情有显著影响。丰富的动物经验能减少儿童的孤独感,增强儿童的亲社会导向。动物经验还是儿童健康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动物共情以外,还能发展儿童的自尊、信任、责任感、自主能力。

因此丰富的动物经验十分重要。在访谈中发现,儿童对动物贴标签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动物贴上单一的标签,形成的刻板印象易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动物偏好,进而在对动物的共情中存在不同动物类型的差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呈现同种动物的不同形象,不要将绘本中的动物形象刻板化。

如狼是吃羊的,但狼的存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且狼是有智慧的动物。帮助儿童了解不同动物及同种动物的不同方面,不要给某个动物贴上固定的标签。让儿童的动物印象去标签化,使儿童客观认识不同的动物。

在此基础上,教师或家长要给儿童创造合适的机会,无论是农村或是城市的儿童,都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与动物多接触,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保护儿童对动物的好奇心。

最后,教育者要注重对儿童的正向引导,在儿童与动物相处中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儿童对动物亲和友善的态度,促进儿童与自然中的动物亲密互动。端正儿童对动物的认知、丰富儿童的动物经验、改善儿童对动物的态度,进而提升儿童的动物共情水平。

四、创设顺应儿童年龄的动物共情训练

儿童早期是动物共情发展的关键期,应着手提升儿童的动物共情能力。研究发现儿童的动物共情在不同年龄段上有显著差异,训练是提升共情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创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共情训练,能够帮助提升儿童的动物共情能力。

动物共情训练的创设首先应符合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动物共情训练,主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情绪情感、认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

如小班儿童尚不能自我情绪调节,情绪具有传染性,当儿童看到其他小朋友哭时,自己也跟着哭起来,认知水平也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等,此年龄段儿童的动物共情训练设计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以绘本故事等为载体展开。

其次,动物共情训练的设计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动物共情的训练要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水平以及在老师帮助后儿童能够达到的水平,在儿童的现有水平上适当提升。如小班儿童现阶段只能做到情绪情感识别,那么可以在训练中适当引导儿童认识不同的情绪情感,提升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辨别力和感受力,引导儿童思考自己的情绪是否会受它者情绪的影响。

通过教师的帮助,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动物共情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共情能力随着情绪情感和认知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训练不能一蹴而就,要制定学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所有的动物共情训练需分散为小单元,循序渐进的教学。

最后,训练内容要侧重于培养儿童的亲动物性,通过讲述故事、对故事进行续编、改编、创编,观看他人演故事,自己演故事等方式引导儿童体会它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体验,让儿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五、促进儿童人际共情的发展

儿童人际共情的影响因素众多,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人类-动物相似性在动物共情和人际共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动物共情、人类-动物相似性的提升能够促进儿童人际共情的发展。一方面,提升儿童动物共情,教导儿童对动物友善亲和,总体上伴随着亲自然行为的增多和攻击性行为的减少,可以促进儿童亲人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增多、攻击性行为减少。

另一方面,人类-动物相似性是客观存在的,由基因所决定,但是个体对于人类-动物相似性的感知各不相同。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逐步提升儿童对人类和动物相似性的认识,通过儿童观察、概括等方式发现人类与动物的相同之处。

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儿童大多能说出自己与动物的显著不同,如有无尾巴、腿的数量、有无毛等,但对于相同之处,儿童大多无法列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了解人类与动物在起源、外形等方面的相似性。

当儿童越能够感知到人类-动物的相似之处就越能够对人类与自身的关联产生认同,对动物的共情会迁移到人类身上,进而促进人际共情。站在他者的立场上,想他者所想,理解、尊重、接纳他者。

六、总结

动物共情的发展与人际共情一样,会受到个体自身成长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影响。动物共情是一种技能,在儿童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有了自我概念、道德判断能力提升、知识不断丰富,因而能更敏感而准确的洞察身边的事物,表现为理解除自身以外的它者,伴随着动物共情能力的提高。

儿童动物共情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人际共情能力来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动物共情的发展,丰富其动物知识经验,创设顺应儿童年龄的动物共情训练,促进其人际共情能力的发展。

如果觉得《为促进3 6岁儿童人际共情的发展(如何培养其动物共情能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