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制量表统计结果分析

2023-07-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被试大学生自我认知在年级、专业、城乡生源地三个方面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我认知是个体人格中的自控系统,调查问卷中自我认知包含自我分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三个主要方面,调查旨在对被试人格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大学生分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自我长期行为思维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的内心体验。问卷的填写过程要求被试者凭直觉进行选择并不是经过思考而有意识的影响结果。

一、被试大学生自我观念状况自评结果分析

被试大学生自我认知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与他们的学习生活阅历和不同的年龄以及心态有关。新入学的低年级大学生由于刚刚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入学初期对于新环境、新生活的新鲜感极强,对于预期的大学生活期望较高、好奇心较重,他们正是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容易持有积极向上的看法,想法比较单纯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会有较高的评价。因此,自我认知往往趋向积极,所选项主要集中于“赞同”和“比较赞同”两个选项。

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对大学生活学习的适应程度的提高,高年级的大学生当对大学的新鲜感慢慢减退,在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他们经历的现实与最初的理想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逐渐趋于保守甚至出现不自信或者自我轻视的现象。图中所描述的是在不同年级被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于自我认知的程度逐渐由理想化趋向于实际化。

自我认知在专业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专业方面的原因。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长期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不同专业内容和不同学习方式的影响。文科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差别较大,侧重于专业学习的特点可能会改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方式和自我感受。

他们会产生不同的专业感受和形成专业的思维模式,如文科类部分专业的学生在长期法律、管理、语言内容学习过程中,因较多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文化间的差异会使得他们在找到自我文化认同之前产生一定的思想心理上的冲击;理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对于数字、推理以及理性思维的训练中逻辑思维较好,考虑问题做事情较为理性。因此,在对自我的认分析、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上专业之间的差异会表现的较为明显。

被试大学生自我认知在城乡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城乡(牧区)生活环境、区域文化教育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区高校的一大特点是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环境处于牧区农村与在城市中生活的大学生在文化、经济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别较大。部分区外学生很多一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活环境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长期都处于农耕、务农、放牧的生产方式,这类劳动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在上大学之前,所在地区范围狭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与生活区域以外的社会环境联系较少。封闭的环境中的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在城市环境下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在多方面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而部分在城市居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方面就要优于乡村牧区生活的学生,他们接受的先进文化较多,对于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处理上较为理性。

二、被试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自评结果分析

问卷中关于学习适应部分主要涉及到高校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心理状况,题目编排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于新生少数民族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别

图中所示,在被试低年级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略多于汉族学生。这主要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主要使用的本民族的母语,对于汉语的运用能力不够,或者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性对于汉民族文化的理解有限,导致在新环境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年级的升高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生活可以逐步克服这方面的问题。

而在城乡生源地、是否都生子女、年级、专业的分类角度上看,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差异基本不大。在长期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下,经历高考选拔考试的大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经历了中学阶段的积累并顺利通过高考,在学习上是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支配使用自己的时间资源。上大学后,他们的学习自主程度不断增强,学生们在学习适应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显现。

三、被试大学生人际交往自评结果分析

自评问卷中涉及到的人际适应部分主要测查人际交往的交往意愿、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其中具体包括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社交恐惧、交往范围、目的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在后来的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在家庭角度上是否独生子女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方面有一定差异性。

上世纪 80 年代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数目扩张,传统的“大家庭”数目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增加使得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数目增加,独生子女的各个方面发展都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其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已有国内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天生差异。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均来自于后天智力、心理、情感的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我国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姐妹,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各种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在家庭中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小皇帝”。然而长辈和父母不加区分的关爱一旦超出一定的界限就会形成错误的溺爱行为,家庭中的亲属会尽力满足“掌上明珠”们的各种需求,对于他们基本都是顺境教育,缺少逆境教育,认为外在条件的优越就可以代替一切,忽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人容易形成例冷漠、自私、孤独、攀比享乐等不良心理特征。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较为特殊,除了长辈之外,同龄人或朋辈间的交往较少,在父母们的关怀下一直会处于交往核心地位,比较被动的接受关爱而不会主动交往,长期之后就会导致交往的主动性、亲和力、交往范围等方面不足,行动缺乏动力主动性很差。

独生子女在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总体上缺乏主动性,在交往过程中趋向于保守不会太主动去认识他人;社交范围,独生子女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非独生子女范围广;社交恐惧上,独生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恐惧感;在社交目的上,大多数学生保持较为简单的交往目的区分不大。

在性别角度在近些年的工作中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略有差别。女生的小范围、小团体的现象较为明显,男生交往的广泛性较女生大得多。这可能与女生的思维方式和性别特点有关,加之一些文化和观念上认为女生应该保持矜持、内敛的形象,使得在一些交往方面的态度上受到影响。男生在交往方面比较随性,没有过多的考虑通常喜欢广交天下好友。

四、被试大学生发展创造力状况自评结果分析

问卷中关于发展创造力部分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在思维独立性、灵活性、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方面的心理状况。这些关键指标都是反映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准。结果分析显示,在性别上发展创造力具有一定差异,男女生之间还是很不同的。大学生创造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通过自身的深入思考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来自先天因素,更受到后天教育结果的影响,而且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支持。

其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被试大学生中男学生均值高于女生,从人体的脑部特点来看男生大脑的右半脑发达,对于空间的感知能力较好,空间感和方向感较强,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男生对于地区的方向感很强,不容易转向;而女生多数会有转向的体验,男生在抽象思维、变通性上占优势;女生大脑的左半脑发达,对于语言学习感知能力较好在形象思维、流通性和独创性上较占优势。

五、总结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生源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在开展工作中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性、人际交往、发展创造力、恋爱问题、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测量工具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制量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整理,针对测量结果展开分析,望后续研究能对此尝试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如果觉得《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制量表统计结果分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