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昔日“养猪一哥”温氏股份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2023-07-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2020年,猪肉价格整体维持在高位,猪肉养殖企业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生猪养殖企业纷纷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业绩单,牧原股份、唐人神、新希望等12月销售业绩纷纷大涨,但只有温氏股份却大跌30%以上。

从三季度净利润来看,牧原大增14倍,唐人神增长4倍,新希望增65%,温氏股份增幅仅有35%。

在市值方面,牧原股份超过3600亿元,温氏股份仅剩1200亿元,昔日的猪肉霸主到底是怎么了?

温氏股份成立于1983年,当时由7户8人总共集资8000元起步,创立初期以养鸡业务为主,1986年创立“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模式,1997年开始涉足养猪业务。

轻资产模式使早期的温氏股份快速扩张,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2008年“温室集团”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温氏股份上市肉猪突破1000万头。

2015年通过换股吸收广东大华农在创业板上市,市值超过2000亿元,一度成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企业。

2019年,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851.66万头、肉鸡9.25亿只,实现营业收入731.20亿元,是上市公司中肉猪、肉鸡出栏量最大的企业。

目前,温氏股份的主要产品包括肉猪、肉鸡、肉鸭、鸡蛋、肉鸽、原奶及其乳制品、生鲜肉食品及其加工品、农牧设备和兽药等。

温氏股份通过肉猪、肉鸡等多业务协同发展,虽然说可以有效降低周期波动风险,但这也成为制约其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比肉猪、肉鸡价格可以发现,“猪周期”和“鸡周期”并不是一致的,在某些时候还呈现相反的走势。并且,猪肉和鸡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摄取来源,两者也会呈现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

所以,温氏股份抱着东窗不亮西窗亮的想法,协同发展肉猪、肉鸡两大业务。

最近几年,温氏股份肉猪类产品收入比例基本维持在60%左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肉鸡类产品维持在30%左右,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0%。

2020年上半年,温氏股份肉猪类产品收入232.97亿元,占比64.77%,肉鸡类产品收入103.56亿元,占比28.79%。

然而,在这段时间内肉猪和肉鸡的价格呈现截然相反的趋势,猪肉价格整体维持高位震荡,而肉鸡价格却因为疫情引起消费低迷,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急速下跌。

温氏股份肉猪业务毛利率达到38.39%,较去年同期的6.70%大幅反弹,而肉鸡业务毛利率却跌至-10.99%,去年同期为14.36%。因为,肉鸡业务也成为拖累公司业绩增长的罪魁祸首。

当然了,最惨的还是养鸡大户,圣农发展、立华股份、益生股份、仙坛股份、民和股份等业绩全部大幅下滑,其中立华股份、益生股份净利润跌幅达到90%以上。

反观猪肉界的后起之秀牧原股份,一直以来专注生猪养殖业务,生猪业务收入占比接近100%。

2020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营业收入391.65亿元,净利润209.88亿元,而同期的温氏股份营收为554.56亿元,净利润82.41亿元。虽然牧原营收比不上温氏,但其净利润却达到后者的2.5倍。

也许很多人会说,等到猪周期下行期到来,牧原股份业绩将会受到重大影响,温氏的多元化发展优势将会体现出来。

巧的是,在肉猪价格下行之前,生猪期货在2021年1月8日正式在大商所上市交易,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四家头部猪企进入交割库名单。

对生猪养殖大户来说,可以通过做空养殖利润,实现生产销售全程套期保值,大幅降低养殖风险,生猪养殖占比较高的牧原股份将会更加受益。

撇开温氏的肉鸡业务不谈,单从生猪养猪业务来看,温氏也是完全不如牧原。

温氏和牧原最大的区别,是在养殖模式上。温氏股份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牧原股份则采用的是“自繁自养”。

温氏股份负责猪的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向合作农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疫苗及关键环节技术支持和服务。合作农户主要负责提供自有土地或租用土地,建设肉猪生产栏舍,按照温氏股份提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饲养。

等肉猪养好之后,温氏股份再安排车辆到合作农户那里提货,然后到公司、客户、合作农户三方认可的地方过磅,并完成产品交接。

可以看到,温氏股份无需提供饲养场地,这走的是轻资产模式路线,公司不用投入过多资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养殖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较高,而且可复制性很强,利于前期快速扩张。

但是这种模式很容易达到天花板,随着规模扩张,优质农户越来越稀缺,并且因为疫情、政策等因素还有可能会导致合作农户的流失,稳定性不高。

温氏股份的养户数量增速在2011年后就开始放缓,最近几年甚至连续出现负增长,到了2019年公司的养户数量仅有4.98万户。

另外,“公司+农户”模式会涉及到公司、客户、农户三个主体,各个环节程序比较复杂,交割场地也还得另选,这造成了温氏股份管理费用长期居高不下,增加公司财务负担。

公司合作的农户相对来说养殖规模也较小,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公司与农户容易产生纠纷,存在诉讼风险。在防疫方面,农户之间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疫情的防控意识差别较大,不利于疫情防控方案整体落实。

牧原股份采用的是“自繁自养”模式,包括自建饲料厂、研究营养配方、生产饲料,自行设计猪舍和自动化设备,自行选育优良品种,采取全程自养的方式,使各养殖环节都能在公司的严格掌控中。

公司的一体化产业链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饲料、种猪等需求不均衡波动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虽然这种模式在前期投入会比较高,但随着产能不断增加,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出来,牧原股份的单位成本已经远远要低于温氏股份。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0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的生猪业务毛利率高达63.27%,而温氏股份的肉猪业务毛利率仅有38.39%。

温氏与牧原的差距,除了养殖模式以外,还在对市场的及时反应上。

牧原股份的育种体系为“二元轮回杂交”,这种独特的育种体系具备肉、种兼用的特点,可以直接留种作为种猪使用。

二元轮回杂交虽然牺牲了遗传互补性、相对的产品一致性及部分杂种优势,却换得了产能扩张或收缩节奏对价格的响应速度,并降低了疫病风险及引种成本等。

每当行业出现供给侧大幅出清的机遇时,牧原能够快速通过大比例留种扩产能,最大化享受集中度提升红利。

就以非洲猪瘟为例,2018年之后肉猪供给端大幅减少,生猪价格快速上涨,牧原股份及时作出反应,将母猪仔育肥后,大比例转做后备母猪,以此来实现产能快速扩张。

而落后的温氏股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产能增速仅有小幅增加,并且还加大肉鸡产能,可以说是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从现有产能来看,2019年牧原股份生猪产能已经达到2594万头,温氏股份为3500万头,两者差距正逐渐缩小。

未来,牧原在产能上超越温氏,或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牧原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明显,成本控制得当,利润率高,此次此刻的温氏股份底气何在?

在生猪养殖这条赛道上,是一场持久赛,虽然说温氏起步比较早,却被后来者牧原赶超,未来谁输谁赢目前定论尚早。

温氏股份已经意识到“公司+农户”的局限性,开始发展“公司+养殖小区”模式,目前该模式出栏量占比还很小。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温氏能够在养殖小区内自建养殖场,为何不“自繁自养”呢?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第一大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对生猪企业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机会。

而且生猪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头部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2019年我国有2600万个养猪场户,其中有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这些中小场户的猪肉产量在全国猪肉产量的比重接近50%。

2020上半年我国生猪出栏25103万头,出栏量较大的8家上市养殖企业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等共出栏1953.59万头,仅占全国出栏量的7.78%。

随着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原因,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养殖门槛逐步提高,中小养殖户被迫退出。

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31.8公斤,距离发达国家的52.28公斤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生猪市场前景向好。

站在当下,温氏股份该如何把握未来的契机呢?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如果觉得《昔日“养猪一哥”温氏股份是如何走下神坛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