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治国与修身的原则 都在煮鱼里(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里有适度智慧)

2023-07-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6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几千年来,它以隐而不显、为而不争的态势稳居我国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位置,即儒释道。有些时候,道家思想还会变身“黄老道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思想,以道家特有的“韬光养晦”态势,将中原大地从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拯救出来。

道家的价值,说大点,可救“危国”;说小点,可救“个人”,毕竟“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是道家一贯思想主张。说通俗点,因讲求的不是盲目追寻“大”或“强”,道家追求的是“什么时候怎么样做更合适”,于此,道家“可大可小”的学说特色,让道家的“适用性”更广。

当道家“清静”风格不适合治国时,可修身;当世道需要“清静”时,又可用来治国,想必这也是道家《老子》一书至今被称为“中国圣经”的原因之一。

同时,颜小二在研读道家经典时发现,道家思想能够在中国传承几千年且长盛不衰,可能也道家思想的主要核心观点相对抽象有关。这些观点并不具体,以至于抽象的原则可以灵活适用于相对较广的范围,比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贵柔不争”等等经典理论。

这些更多属“原则性”的存在,属于“衣服架子”一般的存在,架子在那里,可以在不同的时局下“穿各种衣服”,所以道家是一门有“弹性”的学问,因此经久不衰且成为中国“圣经”一般的存在,也不足为奇。

1、道家“可大可小”的“适度”学说特色,让道家的“适用性”更广

在道家《老子》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很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就和烹饪小鱼一样。

初读可能觉得荒谬,“治国”和“煮鱼”,宛若天平两端的两件事情,却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老子的独道之处。

关于道家思想,要说难也难,但是把握了道家的“道”,理解起来就能简单许多。

对于“道”的理解,不喜僵化的老子自然不会将其固化,开篇就说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于是,老子在进行理论叙述的时候,说的“道”并不是世界本真的那个存在,更多属于“道”的某一面,就像我们面对不同人有不同“身份”一样,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而“道”的一种身份,有时候便属于“规律”。

许多时候,道家所说的“自然而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规律,根据这种“自然之道”,事物可在“适宜”的状态下发展。以此,理解到这里,我们再来说说“烹小鲜”。

小鱼有什么特点?刺多,煮的时候容易烂等等,所以烹煮的时候要注意火候,同时,烹煮的时候给鱼翻面就要注意技巧,不小心,要么鱼煮烂了,要么烹饪时翻鱼,给翻烂了。也就是说,要做好一条小鱼,就要把握做鱼的“规律”,也要把我这条鱼本身的特性。老子所谓的“烹小鲜”,实则是在借此告诫世人要遵循“道”去适度而为。

在这种逻辑之下,治理国家,可不就是“烹小鲜”吗?如果“烹小鲜”都不懂注意适度而为,那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而这个“烹小鲜之道”背后展现的“适度”,便是大可治国,小可修身,甚至还可以烹饪的“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有近乎“可大可小”的适度特色,正是因为这种不受“格局”束缚的,既可“高瞻远瞩”、又可“落地生根”的灵活性,让道家的“适用性”更广,被后人称为“中国圣经”也不奇怪。

2、道家思想的价值:道家教会我们的,是抽象但灵活的原则

其实要说儒释道在我国古代社会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要说相对温和的,当属“道家”。为何这么说呢?儒家讲求建功立业,君君臣臣,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极其强调。建功立业激发人的欲望,而君君臣臣以及尊卑秩序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许多儒家思想挺好,被僵化利用了,就成了束缚人的枷锁。这属于儒家思想遇上人性,产生的“美中不足”。

而佛学过于“出世”,对于心性修养强调得相较多,容易走入“虚无”。极端了便会这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产生一定的阻碍。

道家思想其实更多属于介于二者之间的态势,就从《老子》一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家老子的在治国方面的议论,也可以看到道家老子对“自然而然”的阐述,继而推演到修身养性的议论。

因为道家之“道”对“人为而伪”的排斥,所以导致道家思想多年来被误解为“避世隐居”的学说。不是这样的。

道家的道讲求“适度而为”、“自然而为”等等,于此,道家更多强调该“济世”便“济世”,该隐则隐。其中“隐”也并非隐于山林,毕竟大隐隐于世,所谓高手在民间,大抵也有几分这种意思。

从上面的“治国”与“烹小鲜”我们可以知道,道家思想上可治国,下可修身,它的灵活性很强。为何灵活性强?因为道家告知的,不是什么时候该行什么礼,面对什么人该怎么称呼,道家没有这么具体,即便是举例子,道家老子也只是通过例子,表明一种做事原则。

人们修习道家思想,学的不是字面意义的“空掉一切”,道家“空”的是“多余之欲”,适度之下该吃吃该喝喝,又有何不可?毕竟“形同枯槁”的过度养生,也是道家“物壮则老”指出的坏现象。

或者这么说,道家教会我们的,是原则。这种原则就像服装店里面的塑料模特,可以根据需要换上各种“衣服”。这种时候,时间和空间对于道家思想的限制,相比规定了如君君臣臣的儒家之道,以及追求心性修养如“不染尘埃之明镜台”的佛学来说,就没有那么具体,显得更抽象一些。而这种抽象,也成就了道家上可治国,下可修身的价值。

3、道家讲求适度,帮助文化根系剔除以“私”为灵魂的蛀虫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对道家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李约瑟博士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原大地上的族人无论是在财力方面,还是在文化等方面,都在经历从零到1的过程。这时族人要面对的,除了客观物质条件下要面对的具体问题,还有一些精神层面的主观问题。同时,不同历史时代下,具体环境不同,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同一件事情处理,可能适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道家思想教会人们的,更多是“灵活”,即在原则性的基础上,寓有“灵活性”。同时,道家也训练了人的思维、打开了人的眼界,休息道家思想,会训练人的思维,使不会将目光“局限于”一己得失。比如,道家思想能够教会人们在“甘于处下”的态势下成就他人,以此上达自我圆满。

或者这样说,道家思想为中华文化生长了几千年的“根系”剔除以“私”为灵魂的蛀虫。或者这样说,道家思想中对“适度”的强调,以及对人性之私的激烈反对,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我们保有悠久和璀璨的文化,让我们几千年的的文化,能在数次大起大落,依旧犹如拥有强大根系大树,在中原大地上屹立不倒。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无授权一说,不问自取或做成视频会全网维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颜小二述哲文

如果觉得《治国与修身的原则 都在煮鱼里(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里有适度智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