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如何健康喝茶?听听两位院士怎么说!

2022-01-16 分类:养生资讯

「来源: |懂茶帝 ID:hcyd321」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已然成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伴随着大众对茶叶健康价值越来越多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开始对茶的保健功效进行系统化地科学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实验,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发现茶叶中蕴涵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等主要功能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多种益处。

不过,近些年,一些无良商家和媒体夸大宣传,把茶当作了灵丹妙药,仿佛喝了茶就能百毒不侵,百病不染。

小懂就遇到过一些茶友,经常询问生病后喝什么茶能治疗,真的以为“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最近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生命时报》的一篇关于健康饮茶的文章,邀请到了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让我们再次从更加客观、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茶的保健价值。

《生命时报》第1556期头版

陈宗懋院士在文章中表示,每年有将近800~1000篇关于茶叶与健康的研究报告,不过概括来看,喝绿茶至少有3大健康益处: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肥胖;预防癌症;预防老年痴呆。

陈宗懋院士(左)、刘仲华院士(右)

无独有偶,刘仲华院士也提到喝茶最有价值的三个核心健康属性分别为:延缓衰老、调节代谢、增强免疫,且认为长期饮茶的确有助于身体素质全面提升。

不过刘仲华院士同样提醒大家:尽管茶有很好的健康属性,但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药品来看,更不能期待它包治百病。

其实,喝茶是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感受茶的色香味带来的愉悦心情,同时有效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除了对茶叶健康价值的介绍,两位院士也对大家关心的茶叶安全质量问题发表了看法。

刘仲华院士表示:如今我国消费者完全不用担心茶叶安全问题,根据市场监督部门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抽检3万多批茶叶的情况,综合不合格率仅为0.3%~0.4%,这意味着99.9%的茶农残检测是合格的。

而且,我国茶叶即便使用农药,也是脂溶性农药,冲泡时溶解度非常低。而且,国家允许使用的脂溶性农药都是安全性高、半衰期短、残留低的,消费者完全不必过于担心。

另外,我国消费者青睐高端春茶,春茶采收季节,茶园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较低,茶农使用农药的可能性很低。

陈宗懋院士则表示,通过绿色防控技术可使种茶期间不用农药或减少至少70%~80%的农药用量,目前国内已推广到近万亩茶田。

除了上述内容,两位院士也分享了他们关于饮茶的一些建议:

1、如何科学选茶

六大茶类色香味上各有风格,健康属性虽大体相同,但功能成分存在差异,交替着喝可以感受六大茶类的风味特性魅力,并将茶的健康价值全覆盖。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白茶、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

如果按照氧化、发酵程度由轻到重排序,依次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这一排序基本符合中医由凉到温的顺序。

喝茶时可以遵循由轻氧化喝到重发酵的规律,比如一天之中,早上喝杯使人兴奋度高的绿茶,让人更有精神,晚上若吃的油腻,喝杯黑茶可辅助代谢;

一年之中,夏天喝刺激性较大、相对凉性的绿茶、白茶去暑,冬天喝刺激性较小、相对温性的红茶、黑茶暖胃;

一生之中,也要随着年龄增大由轻氧化喝到重发酵:年轻时睡眠质量较好,喝杯咖啡因含量较高的绿茶,不会影响睡眠;

晚年则往往“坐着打瞌睡,躺下睡不着”,如换成微生物发酵、咖啡因含量较低的黑茶,睡眠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当然,以上建议不是绝对的,还需要考虑个人饮茶偏好和身体差异。

2、如何科学喝茶

刘仲华院士建议每天喝茶9~10克,属于中等量,可早中晚分3次冲泡。

研究发现,茶的健康功效也有量效关系,希望通过饮茶获得更多的保健裨益,建议适当提高饮茶量。

3、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

民间一直流传着“隔夜茶不能喝”的说法,刘仲华院士认为,一杯茶泡久了,只是没有刚开始泡时的香气和鲜爽感了,不会威胁健康,也不致癌,但口感不如现泡的好,所以不提倡喝。

陈宗懋院士也指出,隔夜茶可能存在的致癌物“亚硝胺”经检测完全不存在,但从卫生角度考虑,隔夜茶不提倡喝。

看完两位院士的分享,大家是不是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呢?

总之,长期喝对提高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要将太多功效寄托在茶身上。喝茶与运动一样,都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家觉得呢?

扫码进群

与更多茶友谈茶、喝茶,群内不定时发红包哦。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如何健康喝茶?听听两位院士怎么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