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真正的养生,不是养身体,而是养心

2022-02-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3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养生养生,何为养生,如何养生,养生究竟是讲的什么,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对于养生有这样一些记载: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那么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表达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理念呢?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老子认为人出现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十三项,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将出生入死归并为这十三项。他反对统治者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那样就会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张要保护身体,避免危险,控制七情六欲。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养生大家-老子,对于养生的看法,养心是忠于养身的,真正的养生,不是养身,而是养心,老子在《道德经》数次提到人们要回归到本初的婴儿状态,也就是抵达返璞归真的境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谈到修身治国时,老子连用六个问句,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其中之一便是要达到婴儿般无欲状态,才能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在论及个人心态时,老子又特别强调了自己心态的优越之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说到厚德之人所具备品质之时,老子更是不忘以童真之躯来做一比拟:“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为什么提倡人们需要回归本初呢?从养生这个角度来看,婴儿状态的我们,拥有着一颗纯粹的心,是属于先天状态,还没有被世俗所污,纵观历史,可以称为长寿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通点,那便是随性,率性,跟随自己内心处事,一个人的身心是否健康,终其而言要看它的一个心态是否良好,良好的内心,年轻的心态。修道之人为什么要心无杂念,修道,便为修心,古往今来,长生的仙人往往都避世于名山之中,求学问道,往往第一步便是问心,念头通达,道法自然。

养生先养心,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心态宁静身也静,心生疾病身也病。养我心,静我性,养心静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药,静性无虑心康宁。名利权势皆朝露,莫将嗜欲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乐无偏病。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

如果觉得《真正的养生,不是养身体,而是养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