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二十四节气|处暑节气新解,时令养生不能少,习俗禁忌早知道

2022-03-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二十四节气|处暑节气新解,时令养生不能少,习俗禁忌早知道

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14个,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进入处暑节气。处暑的“处”字,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逐渐变凉,在节气上的意义是指夏季暑天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尤其是南方,在处暑节气的时候仍然会觉得十分炎热,甚至还可能再度体验高温。

虽然从节气的意义来说,秋天已经来了,但是夏天的署气仍未完全消散,表现为“白天依旧高温,入夜后温度转凉,昼夜温差颇大”。那么在季节转换之时,气温未定,署气未消之际,该如何继续做好时令养生呢?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此时,养生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

早睡早起解“秋乏”,夜卧防寒。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要解秋乏,就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每天多睡至少1小时、适时午睡,这种睡眠习惯既有防病保健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润肺滋阴防“秋燥”。饮食不当是诱发秋燥的原因之一,因而在处暑时节中,饮食应当以清淡甘润为主。应少吃辛辣多吃酸。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应多食酸,少食辛。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不要过食葱、姜等辛味食物,增加酸味果蔬。处暑过后应多食:“牛奶、银耳、木耳、百合、梨、胡萝卜、山药、玉米、藕、秋葵、菊花茶等。

除养生之外,处暑习俗也不能少,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习俗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5个处暑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个?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闽南地区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2、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是中国沿海地区为了节约渔业资源,同时也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文化搭台交际唱戏的节日庆典活动。

3、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

4、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两广地区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5、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另外,处暑也有禁忌的说法。

由于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避免心情抑郁。秋季花木凋零,叶落草枯,到处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景,人也易触景伤情,产生凄凉、郁闷、忧愁的情绪。一旦遇到烦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 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可出游赏景、探亲访友,来使心情愉悦。

如果觉得《二十四节气|处暑节气新解,时令养生不能少,习俗禁忌早知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