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说说中医传统养生理论的几个重要原则

2022-03-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心,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强身益寿的活动。养生不仅能延长自身寿命,更能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被视为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旨在探析其养生思想,合理养生,促进健康益寿延年。

1 “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

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人体的阴阳变化应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并适当运用修身养性的方法进行调节。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载有“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上古之人,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人的生命来源是自然界的天地之气相合而成。人类的生存发展应当建立在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在养生实践中只有遵循这一法则,适当采用调整饮食、起居、劳逸等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张景岳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医养生“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 保精养生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精为源泉和动力。“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张景岳重视保精,认为保精是延年益寿的根本,他指出“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精旺,则人体健康长寿;精衰,则人体患病衰老。精贵充盈而难成易亏,调节情志、控制情绪,节制欲望、房事有节是保精的重要途径。

如果七情过极、悲喜无度,恣情纵欲、施泄过多,则致精液枯竭、未老先衰。“乐则喜,喜则气缓;苦则悲,悲则气消,故苦乐失常皆伤精气,甚至竭绝,则形体毁沮。”“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精、存精才能使精充神旺,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3 形神共养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形体和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指的是脏腑、经络、精、气、血、五官九窍、肢体及筋脉皮肉等形体和组织。神指的是精神情志活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机能和作用。身体健康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情志舒畅;五脏精气不足,功能失调,则情志异常。病邪入侵,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形神失和,则产生疾病。形神共养不仅要注重保养形体,而且要注意调摄精神,形神协调发展,才能健康长寿。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在人体之神的主宰下,把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个体与系统、局部与整体、机体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辩证的统一起来。养形以形劳而不倦为度,养神以精神内守为度,形神共养,动静有度,达到身心协调,健康长寿。

4 养心调神

养神主要是情志和心理的调养。养神重在养心,“心为君主之官,统神灵而参天地,故万物皆其所任”张景岳重视养心调神。他指出“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他认为调摄精神,保持宁静安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气血平和,正气充盛,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则可伤及气血,影响五脏的功能,引发疾病。“思虑而兼怵惕,则神伤而心怯,心怯则恐惧,恐惧则伤肾,肾伤则精不固”因此只有情志舒畅,喜怒不为外物所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人体的脏腑机能旺盛,正气充足,才能达到人体内外和谐平衡,健康长寿。

5 四时养生

一年四季气候的交替,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年四季中要遵循四季自然界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物候特点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春季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养生重在养肝。夏季万物华实,阴阳盛衰之气相交,要保护人体的阳气,重在养心。长夏阴欲入而阳拒之,重在养脾。秋天阴升阳降,重在养肺。冬天万物潜藏,阳气藏伏,重在养肾。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身心活动都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对人体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保健养生,才能趋利避害,维护健康,否则将引发疾病。四时养生就是精神活动、生活起居、饮食锻炼、药物保健等方面的养生实践活动都要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6 重“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对疾病的预防观,即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主要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3 个理论层次。对于健康人来说,“治未病”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治未病”即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与复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那么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入手,运用形体锻炼、合理膳食、针灸、推拿等方法,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积极顾护正气对于养生学“治未病”有着积极的意义。“渴而穿井,无及于饮,斗而铸兵,无济于战,诚哉晚矣,而病不早为之计者,亦犹是也”对于不能未病先防的病患,在疾病初始阶段,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断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治未病思想的提出也对行医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有了“古之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说法。要求医生不但要治疗疾病,更要重视未病先防,引导人们采取适当的方法维护正气,以免引起机体阴阳失调发生疾病。

衰老是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损的结果。养生就是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保精存精,形神共养,养心调神,顺应四时,未病先防,增强人体正气,协调五脏功能,调畅气机运行,维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延年的目的。

如果觉得《说说中医传统养生理论的几个重要原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