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以“九养”论儒家养生之道

2022-04-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儒家重“修心养性,怡情养气”。宋明儒学受禅宗影响而发展成“理学”、“心学”,儒士“半日读书半日养气”,儒《易》与祖国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还化养生于政事、处事与文艺中,本文以“九养”而论儒家养生法门。

养性:孔子处困境能“弦歌”,“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人生境界,也是养生境界,超然燕处,豁然贯通。孔子“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儒家尚“内省”“躬乐”“无怨”“不争”“不愠”“不骄”“乐谦”“志道”“游艺”“思无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即“朋乐”,“志于道,游于艺”即“艺养”,高朋满座,诗画酬答,此为养生之雅。

养德:养德为养生之本,孔子说:“德者成和之修也”,无“德”则失“和”(和平,和谐);“德不孤,必有邻”,生有同道,人生一乐;“四勿、克己、复礼、慎独、忠恕、仁爱、孝悌、诚信、从善、五常”等法行,养性则达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养生之至理;目妄视则生淫,耳妄听则生事,舌妄动则生非,行妄动则生祸,效法天地运动而长久则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养生精神。“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乃人生之规则、养生之至理也。

养和:“和”指有利于生命发展的平衡与圆融。《易·乾》有云:“保合泰和乃利贞”,“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中,发而皆中节谓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了情志行为,不偏不激,趋中求和,益于养生;身心无和,则难化育。世界若失和平,人类即无安宁。儒家注重亲和却乐于养生之益,“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这是多么美满和谐的家啊,夫妇和爱,弟兄和乐,父母和顺,儿女和宜,待乡邻谦谦和悦,“以和为贵”。

养仁:“仁”是儒学之核心,“仁,爱人”,爱能使人年轻、快乐,甚至“超死回生”。养生是对生命及世界的爱,孔子说“仁者寿”,治国亦求“仁政”。

养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夫志,气之帅;气,体之充,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志、气包含人生的探索精神与气节。于养生者,“志”即意识,“气”即真气。以意领气,意气和一,则病消体康、神安气畅。

养行:儒家善在起居、饮食、处事中养生,有“三戒”“威仪”“安居”“躬行”之颐养。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科学地从“血气”之盛衰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养生戒行”,孔子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精则养,脍粗则害);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孔子讲营养重卫生,食物变色变质,半生不熟,“不当食时,皆不食”,此即“食养”;起居,孔子求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仪止,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养心:注重精神保养,孔子说“哀莫大乎心死”,养心与“养德”“寡欲”“知足”不可分,只有重德,寡欲,知足,才能减轻心灵的负荷而焕发生命的活力。“养心莫善于寡欲”,“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怡然自乐,无得失之患无惭愧之扰。

养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儒家养心法止于至善,在“定静安虑”中求“得”,即养机。儒家尚“与四时合其序” 亦为养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合一;“明哲保身”亦为养机,知理而颐养,则尽其天年。

养正:“正”指合于社会、宇宙法则之言行。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易·坤》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与事业,美之至也”,“中正”为儒之至理。这是对养有成、守中正者之赞美。

儒家养生之道内容十分丰富。孔子说“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养生大道就在我们身边,这大道可使我们身心与行为达到圆满和谐。(释法宏)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以“九养”论儒家养生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