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唐朝人立冬吃花蛤?多样的饮食文化简直不要太丰富!

2022-04-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立冬,太阳行经黄经225度,它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开始。

今日立冬,很多地方纷纷下起了小雪,也是超应景了,秋裤羽绒服即刻上线,保暖走起。那么在唐朝,立冬冷吗?大家都会做些什么呢?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这是元稹笔中唐朝立冬时的情景:收藏谷物,制作冬衣,吃花蛤。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虽然历史上对元稹褒贬不一,但他的作品还是比较真实的。现在西安的温度减去两度(地球温室效应),差不多就是唐朝当时的温度,城市比郊外温度要高些,这样预估下来不算太冷。唐朝的授衣节一般在九月,这个节日就是给官员放假,让他们回去收割农田,预备过冬的食品、衣裳。不过九月授衣一般是做秋天的衣裳,十月才是做冬衣的时节。元稹这句诗也是在提醒大家,没有衣裳的赶紧去做。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当野鸡开始飞往大海,就离它变成蜃的日子不远了。这里其实是元稹犯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因为古代人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它们不知道迁徙的飞鸟来年是可以飞回来的。他们冬天看到丛林里的野鸡不见了,只是印象里见它们飞向了海边,恰巧在海边有很多带鸟类花纹的贝壳,他们就以为这些是野鸡死后变得,他们更不知道这些贝类其实是海洋生物。

不过这句诗还含有一个信息,此时是贝类盛产的季节。虽然他们不知道贝类到底是什么,但冬天能吃到贝肉花蛤也是种享受。收谷物,作衣裳,吃下花蛤,想想诗和远方,这就是中唐时期立冬,官方给出的指导性建议。

相比宋朝后长达几百年的小冰期,唐朝可以说是物华天宝,老天爷赏饭吃。不但如此,当时的饮食文化也是相当的多样。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食材越来越丰富,唐朝人开始研究怎么吃得健康,吃得有艺术。

饮食养生化

唐朝时期,君王尊老子为先祖,所以道教借助皇室的力量发展的很繁盛。道教崇尚的是养生调和,养生往往和饮食联系密切,所以当道教被广泛传播后,大家也开始注重饮食养生。

最典型的就是药膳的兴起,食补理念受到了很多医者的认同,当时出现了很多的药膳,像人参汤、莲子粥等等。此次之外,水果也备受追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描述了杨贵妃非常喜欢吃荔枝,不过像荔枝普通人是吃不起的,平民百姓吃比得较多的水果有桃子、杏等。

饮食艺术化

唐朝人丰衣足食,饮食文化更是不只停留在吃饱吃好上,怎么吃的艺术是他们后续研究方向。他们逐渐地把饮食发展成了一项娱乐活动。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茶艺。日本的茶道实际上就是模仿的咱们唐朝茶艺。唐朝时,人们对茶具和原料就十分讲究了,他们之间还会相互比拼。烹茶过程讲究"君使臣佐",不同原料和味道代表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烹茶技艺体现了不同的哲学观。

饮食风格胡化

唐朝之前,很多中原人不会吃乳制品,一吃就上吐下泻,而在唐代诗词文章中我们发现了奶酪,受到胡人饮食文化影响,唐朝人慢慢学会制造乳制品,他们的饭桌上也开始出现各种乳制品。

我们都知道,乳制品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对身体很有好处,我们看到唐朝人普遍生得都比较高猛,应该和长期食用乳制品也有一定的关系。

老王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过也只有在繁荣富强的社会,它才能得到充分滋润。

唐朝时期,先有唐太宗政启贞观,后有武则天承上启下继太宗遗风,接着唐高宗创开元盛世。大唐百姓有钱有粮,不愁吃不愁穿,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只是盛世大唐的一个投影。唐朝经济也很繁荣,各个地方都开设了很多店铺、饭馆,促进了菜肴的丰富度。百姓们也非常看重饮食,据说会做饭的女子不愁嫁,来说亲的都是排着队,在家中厨艺越高越受尊重。

很庆幸,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丰衣足食奔赴小康,也有相当丰富的饮食文化。俗话说 “立冬补冬,补嘴空”,大家生起炉火,享受下美食吧。南方小伙伴喝碗萝卜老鸭汤,北方的亲们来盘饺子,一起开心热闹地迎冬和补冬。你们那边立冬有什么讲究吗?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如果觉得《唐朝人立冬吃花蛤?多样的饮食文化简直不要太丰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