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三伏天避暑养生,做好三件事,气血畅通,排出体内寒湿

2022-05-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大暑已过,也意味着进入一年最酷热的时间。因为今年的中伏超长——达到20天,所以,即使头伏过去了,也还有大约1个月时间的“伏天”。气温较高,避暑防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但您以为做好避暑就行了吗?实际上,三伏天避暑虽然很重要,但那只是“初级段位”,更进阶的做法,是怎么变酷暑为有利因素、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先问个问题,酷暑季节为何这么炎热?

“暑”这个字,大家发现没有,其实很有意思,上面一个“日”,中间一个“土”,土下面还是一个“日”。是否也意味着天上一个太阳,土下一个太阳呢?这样两个太阳“上下交征”,你说天气能不热吗?(这段文字并非瞎扯,和中医的三伏天养生,是有很大关系的)。

下面开始进入主题。三伏天的生活,防暑避暑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俗话说“暑季有三害”:也就是指:

外热炽盛,内热不消:也就是“里外同热”;里热郁结,外冒风寒,所谓“外寒内热”;外热炽盛,伏阴渐长:也就是所谓的“外热内寒”;

我们不难看出,这三点有一个共同之处——热。不错,三伏天火气当令,从“暑”字的构造上,足能看出里外同热的迹象。但是,三伏天避暑养生,这三点却该分别对待了:

1:、里外同热:我们现代人最常用的避暑方式是什么?空调冷饮。身体所处的环境清凉,自然就没有什么“热邪”了。表面上看也确实不错,但是,如果三伏天身处的环境温度过于清凉,甚至没有出汗的机会,这其实并非最好的养生之道。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让身体适当出汗,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这样,借出汗带走体内的热邪,并及时补充了津液。形象地说,这种做法是给热邪“洗个澡”。以出汗的方式带走身体内外的热邪;

2、外寒内热:这种情况很多是乘凉过度引起的。比如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并且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里,几乎没有出汗的机会,身体里面的热邪没有机会发散出来,外面的寒湿之气却能乘虚而入,因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暑湿感冒”,也是挺烦恼的。

为什么中医处理这种外寒内热时,并不用清热消暑之品,而是香薷藿香这些辛散之物?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通过出汗,发散内热,则外寒也不驱自去了;

3、内寒外热:很多朋友可能会纳闷,三伏天这么热,还会有“内寒”出现?其实,正因为外界气温高,身体的阳气发散得更充分。机体的阴阳、本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阳气发散趋于体表,体内相对就是“阴盛则寒”,这就是所谓的“伏阴”;其次,因为气温高,多吃寒凉食物,也会导致内寒外热。

这类内寒外热,很多时候适合喝点姜汤、紫苏水这类的,究其原因,还是借助姜汤紫苏温散发散内寒,并少许银翘之类的辛凉解表,从而让寒热之邪从表而散。

上述三种情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三伏天避暑养生,无论内、外、寒、热,中医都比较注重“发散”,而较少“清泄”,这是为何呢?

这又得重复一下前面的“暑”字了。三伏天是一年里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湿气最重的季节。天空的“日”是一个“火源”,土下的“日”也是一个“火源”,中间的“土”就成了“湿土”不说,还得上下熏烤,这就是湿热交征的来意。

为什么三伏天比较闷热?就是这种“上下交征”的湿热之气引起的。因此,中医善用辛香发散之品,而较少用寒凉清泄之物,就是为了避免寒凉诱邪深入。而三伏天适当辛散、适当增加点出汗,很有利于体内伏阴、寒湿等排出,《黄帝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体内的寒湿伏阴之邪发散出来之后,机体的气血也就更流畅,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最有利的。

因此,三伏天养生,避暑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点:慎用寒凉。例如,平常居处的空调,温度不要设定太低,冰冻冷饮不要吃得太多;适当出汗,但注意补充水分;以静养心,以收敛亢阳之气,这才是三伏天比较合适的养生之道。

如果觉得《三伏天避暑养生,做好三件事,气血畅通,排出体内寒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