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人“六养六节”养生经,修身扛病,胜过所有补药

2022-05-31 分类:养生资讯

大家都说,身体是1,财富、名望、成功等等,是排在后面的0。没有了1,后边的0再多也是徒劳。但人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不能单纯指望吃药调补,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学一学古人的养生智慧,时间久了定会显出效果。

跟着古人学“六养”,修身扛病

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绛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就是强调怡情养性,从而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1.水声养耳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的《西湖纳凉》道出了水声养耳的美好境界。

从中医的角度,“肾主水”,倾听水声因而能够收敛肾气,保养肾精。“肾开窍于耳”,水声可使耳道清静,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

国内外临床上则有用海浪声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聆听瀑布声或海浪声,可以有效缓解耳鸣症状,有助于耳鸣的康复。这与使用近似耳鸣频率的耳鸣助听器的治疗原理相同,即确认患者耳鸣属于低、中、高音频耳鸣的哪一种后,将水声音量控制为略大于耳鸣的声音,可以治疗耳鸣。

另外,耳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有条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环境的水声,更具舒缓压力的作用。

2.绿草养目

以中医五行理论来看,绿为青色,五行属木,五脏中对应肝,肝开窍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绿树之中,自然养眼养身。

但“绿养眼”并不代表我们只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获得,而是强调人要走进大自然,目之所及,尽可养目。因此,远眺才是其核心要义。傍晚时分光线比较柔和,远眺青山绿树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睫状肌,缓解眼疲劳和纠正近视的效果也更好。

青少年早期近视和低度近视的成年人更要养成每天远眺绿色的习惯,有助于恢复正常视力。

3.观书养心

山水景物为第一自然,而书籍是纸上的风景,通过阅读游记、山水诗也可领略自然之美,此可谓“第二自然”。

从中医的角度,心主神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阅读可以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有助推动心阳,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生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养心修德。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长寿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

德从何来?读书正是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途径。读书就是培养胸中的山水,通过明晓事理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养心养性。

4.琴书养指

抚琴与书法都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在中医看来,抚琴与书法还具有明确的养生保健效果。

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6条经络的循行经过手部,并在手指末端分布有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等重要“井穴”,通过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宋代欧阳修就在《琴说》中记载了学琴治疗自己“幽忧之疾”和“两手中指拘挛”的经历。

书法、绘画都是寓动于静的运动,通过运动手指、手腕来带动手臂和全身,集浑身之气力于笔端。练习时往往“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既能舒筋活络、畅通经脉,又能使人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从而调和内外、延缓衰老。

5.杖履养足

“足为精气之根”,足底穴位是人体多个脏器的反射区,因此双足与周身阴阳、气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腿足状态差,容易导致气血不畅,百病丛生。老年人选择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撑力,提供关节保护,减少损伤。

手杖的长短是最重要的。当人体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杖高度与手腕部同高最适宜。需要注意的是,手杖的把手部分不要太光滑,底部一定要能够防滑。底部为多脚设计的手杖,支撑力和稳定性更好,尤其适合平衡能力较差、有中风史、关节炎或腿部有伤的老人。其次,手杖不宜太沉,否则不方便使用。

6.静坐养筋

中医认为,静则养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所以,静坐可以柔肝舒筋,气血得以收敛、潜藏,则筋膜得养,最终达到养神、养身的目的。对于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静坐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

简单的盘腿静坐,配合均匀缓慢的呼吸、闭目养神,每晚入睡前静坐15分钟左右,可有效舒缓紧张压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以上“六养”,在培养高雅情操的同时,可使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实现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跟着古人学“六节”,胜过所有补药

1.节嗜欲以养精

精可以理解成身体中的精华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怎么样才能藏精气而不泄呢?我们知道精和神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神寓于精气之中,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对精又有引导作用。

因此要使精不妄泄,首先做到神不外驰,也就是精神内守,经常处于恬阔虚无的状态。当然,在现代社会很难保持精神内守,那么我们就降低一下标准,注意节嗜欲,不要过度贪图身体感官方面的享受,否则很难做到积精全神。

2.节烦恼以养神

前面说的是神气外驰会引导精气外泄而不藏,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天天追逐声色犬马,但为了一些小事经常想不开,肯定对身体也不好。他的神虽然没有带动精气外驰,烦恼忧愁却使得神气内争,神气总是处于纠结之中,也会不知不觉地引起消耗,这就要求我们遇事要豁达一些,减少精神的负担。

3.节愤怒以养肝

中医把各种情志归属五脏,其中怒属于肝。肝脏具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也就是可以冲开郁滞,而想完成这样的作用,它本身力量必须集中,力量不聚集是冲不开阻碍的。

怒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首先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引起气的运行不太通畅,这时气机集中在一起然后爆发出来,这样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怒由肝所主。然而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频繁的发怒会伤及本脏肝脏,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避免发怒,使情绪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4.节辛勤以养力

一般来说,力量是越用越有的,体力劳动者的力量肯定是大于脑力劳动者。但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超过一个顶峰以后力量反而会下降,所以告诫人们运动或劳动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辛劳。

但对于本条要灵活看待,今天的生活环境和古代已经大不相同,很少有重体力劳动,人们的肢体普遍运动不足,因此不能用本条作为好吃懒做的理由。

5.节思虑以养心

思是意识的变动,围绕一个问题反复琢磨,虑和思有些相近,不同的是,思针对当下的问题,虑是针对将来的问题。

情志本属脾脏所主的,但心和脾是母与子的关系,在病理、生理上互相影响,思虑过度能造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所以平时不能让心神过于劳累,劳体和劳心最好交叉进行。

6.节悲哀以养肺

人在悲哀的时候是很萎靡的,明显感觉到气不挺拔,中医叫做悲则气消,这时浑身的气都是消退的,不再有生机。

五脏之中肺脏有敛降的作用,和气机的消退相对应,因此说悲属肺。长期悲哀自然会伤及肺脏,肺不能很好地宣散,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情绪。

◎本文综合自“生命时报”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觉得《古人“六养六节”养生经,修身扛病,胜过所有补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