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竟然还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022-11-1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中国文化发展,其实和自古的阴阳太极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现在的道教、中医、养生分别就成为了宗教、医疗、保健三大不同的体系。但是在古代它们却是同源的,这也就是为何常有人说自古医道不分家。

而就在这有着非常特殊的亲缘性关系的道教与中医里。药食养生似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链接点。

任何一个观点或是传承,本质上都是有其思想基础的,当然,这或许就是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说药食养生其基础,大体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了。

在这个观念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 贵。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我们时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实际上就来自于这样的一个养生观念。

而这一点,,实际上也和道教修炼的丹道理念不谋而合,即人身乃是小天地,以小天地效仿大天地运转的方式。

就在这样的理念之内,阴阳五行成为了进一步的拓展,这个观念里人体的疾病大体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不同的药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运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同时对于食物也分出五果、五谷、五畜、五菜等,与人体器官遥相呼应,形成了药食养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就认为五味按照阴、阳的不同属性被划分为两类: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如果药食的使用如果能够保证阴阳平衡、五味调和,那么就能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接着实际上,就是最重要的思维,也就是中正平和,是我们中国人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里上都在追求的一种状态。有人说中和之道是儒家思想,误也。实际上不论是中医还是道教所言的阴阳平衡本身就是一种中和之道。

如《抱朴子内篇》中提出的“十二伤”之一,就是“食伤”,本质上就是一种食没有中和的表现,其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另外许多的药食养生禁忌也是为了这般,目的就是生理系统、营养系统的平衡,达到身体保健的目的。

其实说起来,道教的药食养生最重要,也是最为区别西方的一点还是标本兼治,如这几年很很火的治未病,其原则最早就出于《黄帝内经》,将疾病预防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从药食养生的角度而言,就是所谓的“食先药后”了

这一点本质上也和道教内丹的起源外丹有所关联,古代外丹的炼制根本目的其实还是以内服为主要摄入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轻身益气、延年度世的追求。

邈这个又是大夫又是道士的前辈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单辟 “食治”篇,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原则。其药膳方中,甚至直接取材于道教的养生方。

在道教之中,这种养生方法尤其多见,如道教斋戒,大体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辟谷,但是鲜有人知,辟谷不一定就是不食,很多时候都是以采取药食来代替谷食,所谓辟谷,辟的是谷而不是食,他们时常会食用人参、蜂蜜、茯苓、枣等营养物质。

当然,这本身与中医同样不可分割,虽然看似不同体系,但事实上自唐代以后,道教的药食养生与中医食疗思想一直在相互吸收,如《饮膳正要》、《日用本草》、《遵生八笺》、《食物本草》等往往都汲取前代道教养生思想,或者以道经作注。

可以说,二者在历史上都是相互不可或缺的,时至今日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如果觉得《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竟然还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