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入秋进补正当时(饭桌上的养生经)

2022-11-17 分类:养生资讯

入秋后,天气渐凉,人体若不注意随时而变就会产生诸多不适。最主要的便是秋燥、秋乏、秋愁、秋泻四大表现。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饮食的调整也必不可少。

秋燥:补水和足维A

很多人一进入秋天就开始皮肤干燥、紧绷、脱皮。尤其是北方地区,秋天气候干燥,湿度较夏季更低,且风较大,皮肤水分易丢失。要消除秋燥,饮食便需注意以下几点:

1、早起一杯水

白天喝够8杯水,秋季更适合喝淡蜂蜜水,且其中富含的果糖,是种亲水物质,吸湿效果好,可延缓水分的吸收速度,可长时间的滋润咽喉和胃肠道黏膜。

2、多吃水果

尤其是富含果糖的葡萄、梨、香蕉、柿子等。很多人只顾“贴秋膘”,而却不太重视水果。水果也是种亲水食物,能长期滋润身体。此外,银耳中富含银耳多糖,燕麦中含有β葡聚糖,都是很好的补水食物。

3、补充维生素A

秋季可适当吃些橙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动物内脏、深海鱼、蛋黄等富含维A的食物。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温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太咸的食物,可减少水分消耗,让皮肤更滋润。

秋愁:常吃五类食物

立秋后,日照时间明显变短,人的情绪难免消沉低落。大自然中草木枯萎,花叶凋落,更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特别是独居的老人、疲于奔命的上班族,常会在秋季傍晚时分备感凄凉,产生忧郁、悲伤的负面情绪。

秋乏:增加优质蛋白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人在秋天总觉得浑身没劲,绵绵不绝的困乏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此外,“苦夏”时节因食欲不振导致的营养失衡,也是秋乏的诱因之一。

秋季菜单里应尽量保证每餐都有肉、蔬菜、全谷物,其中,地瓜、燕麦等可补充碳水化合物,为大脑供能;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乳制品、豆制品等;注意三餐定时、定量。

秋泻:多喝粥羹少吃渣

入秋后,逐渐下降的气温适宜致泻微生物的生长,再加上若吃东西清洗不净或未热透,就易导致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

1、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低脂少渣半流食”,如大米粥、小米粥、蛋花汤面、山药莲子糊、藕粉羹等。还可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如蛋羹、酸奶、鱼糜等。

2、不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甜食中的蔗糖要在小肠中消化,肠道发炎时,消化蔗糖的“蔗糖酶”合成减少,于是大量不能消化的蔗糖便会留在肠道甚至造成脱水,带来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

3、不能生吃水果蔬菜

草莓、桑葚、猕猴桃、火龙果等水果会加剧腹泻,尽量避免。果蔬最好用榨汁、打浆的方法,把渣子滤去。

4、牛奶、豆浆尽量别喝

肠道发炎时,乳糖酶分泌减少,牛奶中的乳糖得不到分解,便会刺激肠道,加重症状。豆浆中的低聚糖会促进肠道蠕动,加剧腹泻。预防秋季腹泻还要做到不吃过于寒凉的食物;剩菜剩饭吃前先加热透,避免误食腐败食物;生吃果蔬时应洗净。

如果觉得《入秋进补正当时(饭桌上的养生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