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我们常说“营养不良” 营养是什么(中医怎么“补充营养”)

2022-12-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生活中,我们常说“营养不良”,也经常说到要补充营养,“营养”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您知道吗?

所谓营养,是现代科学发展之后出现的,以各种营养素为基础,对我们人体来说,主要有六种:水、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稀有元素。这些东西,基本就构成了身体,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对“营养”的不同理解:

现代营养学对我们的建议是:合理膳食、食谱更宽。而对于营养不足的处理,直接是“缺什么补什么”,蛋白质不够就补充蛋白质,脂肪不够就补充脂肪,水不够就补水等等,不一而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何食物都生于天地之间,它们和人一样也禀受天地之气。因此,食物也是有“灵性”的,它们的功能是动态的。只是受其生长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的形状、颜色、和性味归经,从而具有不同的作用。

我们“人”生于天地之间,得天地阴阳之气而成,食物也是一样,都属于阴阳的共同体。理解了这一层概念,那么,中医眼中的营养,其实就是借助食物的阴阳“偏性”,来补充、调节机体的阴阳状态,其目的无非一个:恢复阴阳平衡。我认为,这就是中医角度的“营养”。

因此,我们习惯了吃五谷而生,并杂以水果、肉类及蔬菜,就能维持生命。五谷“禀木气而生,火气而长,土气而化,金气而收,水气而藏”,五行俱备,这是最养人的。至于五谷各有什么成分,由什么组合而来,我们中医并不关注。

如果从“形神”的角度来看,真实的成分,比如分子元素之类,我们可以当成“形”来看待,那么,其性味归经之属则可以看做“神”的方面。如果只顾“形”而忽视“神”,也是有失偏颇的。

现代科学专注于“形”,对各类食物的组成有了非常详细的理解,但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营养不良”?是否和忽视了食物“神”的方面有关?而中医则关注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在意酸苦甘辛咸五味,却忽视食物本身的构成,这或许是我们传统中医不足之处。无论如何,无论是现代科学还是传统中医,都是有片面性的。

二、“营养”的提供需要“气化”

现代科学认为,食物中的“营养”,被我们吃进去之后就能成为身体的营养。传统中医则认为,吃进去的营养物质,还需要脾胃的运化、或者说“气化”,才能被机体所利用,这样就能解释,同样饮食的人,有的营养充足,有的会营养不良,关键是“气化”是否正常和充足。因此,我认为,忽视人体的“气化功能”来谈营养,是更片面的。如果食物营养和身体营养能简单相等,那么是否意味着可以直接“堆”出一个机体?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谓“气化”,也就是阳气催动、促进的作用。中医认为,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气化的过程,阳气气化充沛,机体不但不会有什么“营养不良”,生命活动都是旺盛的,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气化弱了,机体也就“虚”了。这个“气化”的过程,包括胃的吸收、脾的散精、肺的宣肃等多个方面。

在我看来,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阳气、以及阳气的气化作用,这才是最核心之所在。而所谓的“营养”,只是阳气气化的产物。

三、如何保证“营养”、不至于“营养不良”?

既然明白了什么是营养,保证营养的充足,避免营养不良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也就是两个方面:吃下去、气化好。

吃下去:指的是“胃”的方面。所谓“得胃气而生”,饮食清淡一些,容易消化一些,五谷杂粮都吃一些,诸如此类,都是为了获得营养的“原料”。

现在的人嗜食生冷、煎炸油腻,还要熬夜,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工作压力又大,这些都会伤损脾胃,如果一边耗损脾阳,一边却补充“营养”,这样不但无益于健康,反而会削弱脾的气化。

气化好:这主要指的是“脾”的方面。只要正常吃饭,荤素均衡,不挑食,每个人都不会缺营养。之所以还是有营养不良,根本原因在于气化不足。为什么我们生病的时候,医生会让节制饮食,不要吃得太好、补充过多营养?其目的就是维护气化的正常。

因此,传统中医又有“忌口”的做法,这一点,很多情况下是比较合适的。一则能避免油腻粘滑之物阻碍脾胃,影响药物的吸收;二则食物也有偏性,能避免其偏性影响病情。

现在是物质生活非常发达的时期,客观点说,“摄取不足”引起营养不良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需要我们更加关切的,就在于“气化”这个方面。我们思考的重心,应该放到“营养”能否被吸收,能否被脾运化气化这个方面,不知道您对此有何高见?

如果觉得《我们常说“营养不良” 营养是什么(中医怎么“补充营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