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山东仁康堂科普系列之“小暑”养生篇

2023-05-16 分类:养生资讯

小暑从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荫,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的是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意即小热。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应减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其实这种吃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使身体排汗,排除体内的各种毒素。因为夏季容易食欲不振,而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有些地方还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此外,民间还有晒书画、晒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虫不可蛀。故有“六月天,晒红绿”之说。

养生要点

(一)起居

小暑天热天长,宜晚睡早起,中午睡个午觉。

(二)运动

“少动多静”,最好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三)饮食

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四)精神

天热,人容易烦躁,应注意调整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情。

起居常识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是卫兵、保卫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一样,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一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会百病不侵。

(一)穿衣勿赤膊,起居须定时

盛夏中,有些人喜欢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养生专家提醒,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因为,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盛夏时节最好不要光着上身,适当穿些衣物,一来可隔热,二来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

此外,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些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晚上10时至11时就寝,早上5时半至6时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一日三餐及锻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这种“定时”在夏季特别是盛夏时节尤为重要。

(二)小暑起居要防湿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此节气中,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椅凳等,因为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一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久坐,就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所以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另外,很多人喜欢在室外露宿,这种习惯是不好的。因为当人睡着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下降。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三)小暑冷饮莫贪吃

夏季适量吃冷饮可防暑降温,但冷饮吃得太多,则有害无益。如果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胃肠里的停留时间,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同时,由于夏季气温高,体内的热量不易散发,胃肠内的温度也比较高,如果骤然受到大量的冷刺激。有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夏季瓜果也不能过量食用。虽然夏季瓜果对维持人体内酸碱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过量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重则会造成腹泻。

如果觉得《山东仁康堂科普系列之“小暑”养生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