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代名医陈世铎:它是“药笼中不可少之味”(现代使用频率却很低)

2023-05-2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95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说起中药,许多人想到的都是枝枝桠桠、根根草草,其实中药还包括许多动物甚至是非生命体,前者比如麝香、鹿茸、海马,后者比如石膏、炉甘石、寒水石等。《中国药典》里记载的药用寒水石有两种,即红石膏与方解石。红石膏是一种天然的硫酸钙矿石;方解石为碳酸钙矿石。

寒水石又有别名如石碱,《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凝水石、白水石,不过寒水石如今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不是很高,比不得石膏,但过去从使用频率上看算得上是临床常用药。

《神农本草经》首载该药,其性味与石膏相似,味辛性寒,可治疗“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等病证。陶弘景则认为寒水石性味与石膏是相同的,辛甘而大寒,除了治疗身热,还能治疗五脏伏热、胃中热、水肿、少腹痹病等。

后来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补充道、寒水石可以解巴豆毒,不论寒水石用来治疗什么病证都最好用姜汁煮,煮到汁尽就能研细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寒水石乃大寒之品,易伤中阳,若用姜汁炮制则能减缓药性对于机体产生的作用力量。

现代《中药学》根据前人本草著作总结,认为寒水石乃味咸,性大寒,归胃、肾两经。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泻火,一般用来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烦渴、脉洪大之证,可退壮热以除烦止渴,常与石膏配伍,如三石汤。此外,还可研末外用于风热火眼、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烧烫伤等,因为本品能清热泻火,虽然是局部的火热之象,用它也有缓解赤热疼痛之效。

要格外注意的是,寒水石常用的剂量最多1015克,李中梓说过服寒水石易令人肠胃受寒、不能饮食,外用适量即可。此外,寒水石畏地榆,不宜与地榆同用。

《太平圣惠方》还记载过名为寒水石粥的药膳,食材主要为寒水石和粳米及牛蒡根。大概二两寒水石捣碎,再把四两牛蒡根洗净,粳米二合即可。先煎寒水石和牛蒡根,把水熬到剩一半左右,然后去滓,再下米煮粥食之,能起到治疗心下烦热多渴、恍惚的作用。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写道,寒水石可“却胃中大热”及“五脏伏热”,是“药笼中不可少之味也”。那为什么寒水石在后世的使用频率较石膏低许多,泻胃中之热的时候多选用石膏,而不用寒水石呢?原来寒水石虽然可解胃中大热,但药势只能下行,而不能外散,而石膏则内、外、上、下均无不可,辛散之力较寒水石更强。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如果觉得《清代名医陈世铎:它是“药笼中不可少之味”(现代使用频率却很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