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节气」:寒露时节 养肺健脾(预防外感)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1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俗语有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之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因为寒冷,将要凝结成霜。

寒露时节,北方很多地区气温下降明显,南方天气也普遍偏凉了,是天气从凉逐渐转冷的象征。寒露处于秋冬交替之时,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应封藏阳气、内藏阴精。

寒露的节气特点是“寒”、“燥”,不过在南方依然以凉燥为主。

寒露节气小儿养护要点

天气凉燥,温润以养肺胃

寒露时节自然界转阴盛为主,气温下降,此时更为凉燥。我们知道燥邪最易伤肺、胃两脏,因此应当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在凉燥当令之时,饮食上宜以温润为主,性质润燥又不那么寒凉。饮食应少食辛温燥热之品,以“酸、甘、润”为主。

中医认为酸甘可以化阴,味甘可以补脾,故可以多食用山药、大枣、百合、鲈鱼、鸭肉、鸡肉、银耳、莲子、芝麻等,以养阴、生津、润燥。

此外还应注意给孩子适当吃温暖的食物,避免饮食生冷,给了寒邪以可乘之机。

顾护消化健脾胃,为霜降进补做准备

寒露时节,阳气渐渐封藏,在往后的霜降时节,是孩子“贴秋膘”、进补比较合适的时机。此时期进补的食物比较容易被消化和吸收,阳气也得以封藏。在寒露时节就需要特别助力孩子的脾胃消化吸收能力,给孩子做好之后进补的准备。

首先应先调理好脾胃,防止进补食疗后孩子食积不化、脾胃生湿,因此寒露时节适宜健脾助消化,可选用捏脊、揉板门、补脾经等手法操作健脾益气。

天气渐凉,可以给孩子适量增加些鸡、鸭、牛肉等增强体质,但不要顿顿都有肉,以免积食产生内热。

九月是虾蟹肥美的时节,在孩子消化功能正常,不过敏的情况下,也可以少量进食,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各类微量元素。孩子吃了荤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做揉板门,以助消化。

衣着上也要更注意保暖防寒

寒露之后,要开始有“防寒”的意识。《风土记》中记载:“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其中的“御初寒”就是提醒大家,重阳之后,要及时防寒。

帮孩子防寒,做好这三点:

● 多备一件衣服

多备上一件衣服,尤其是在早晚起风和降温的时候。十一长假结束,孩子上学时,准备好外套和干爽的T恤。

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嘱咐老师及时帮孩子擦汗,更换干爽的衣服;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教孩子养成出汗后自己及时擦汗的习惯。

● 注意脚部保暖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之后,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脚部防寒。

“寒从脚起”,尤其是体质弱的孩子,要开始禁止让孩子打赤脚,出门要给孩子穿袜子,在家也要穿拖鞋,以防寒邪从脚底入侵。

如果天气明显变冷,除了要帮孩子穿好保暖的鞋袜,还可以在睡前给孩子用温水泡脚,每周1-2次,泡到孩子微微出汗即可。

● 注意夜间保暖

晚上睡觉是孩子最易受寒的时候。寒露之后,床上的凉席要收起来,夜间尽量把空调关掉,窗户微微收敛,避免寒气入侵。

同时,可以给孩子穿一些高腰的长裤,或者用薄毯子盖一下小肚子,防止小肚子着凉。除此之外,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可以在房间内放一盆清水或加湿器。

寒露节气小儿推拿穴位推荐

养肺防感——揉肺俞、风门,开天门,推坎宫,揉二马各100-300次

健脾扶正——推三关,补脾经,揉板门100-300次,捏脊5次

如果觉得《「节气」:寒露时节 养肺健脾(预防外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