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每天识一味中药——玉竹

2023-05-3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8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在古代,玉竹被称为女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女蒌,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生山谷。译为女蒌,味甘性平。主治伤风,热晒中暑而身体不能活动,筋肉凝结、肌肉萎缩等体虚不足。长期服用能去掉面部黑斑,令人颜色美丽,肌肤润泽,身体轻巧、延年不老。产于山中的深谷处。该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经,可长期服用。

玉竹,也叫玉术、玉竹参、连州竹、玉竹面等。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圆柱形略扁,肉质,淡黄白色,有结节,密生多数须根。茎单一,向一边倾斜。叶互生,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叶背有白粉,平滑或脉上有乳突;叶柄短或几无柄。生于山野林下阴湿处。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苏、安徽等地及我国东北地区。

玉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炮制入药,按照炮制方式的不同,分为玉竹和制玉竹。玉竹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干燥即可入药;制玉竹则将玉竹除去杂质,洗净捞出沥干,置木蒸桶内蒸3~4小时,闷1夜取出,晒半干,再复蒸2~3小时,闷1夜至呈棕褐色,取出,切厚片,晒干。筛去碎屑。玉竹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半透明,切面角质样或显颗料性,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气微,味略甜,嚼之发黏。制玉竹表面棕褐色,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玉竹味甘。性微寒。归肺经、胃经。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能。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千口渴,内热消渴等。生用以生津止渴为主。用于素体阴虚,发热咳嗽,口渴咽痛,或燥邪伤津,口干舌燥,或胃火炽盛,烦渴善饥等。制玉竹,经蒸制后,味甘,以滋阴益气为主,用于虚劳干咳,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热病中期,下后汗出,口干咽燥等。玉竹生用常与桔梗、白薇、淡豆豉等同用,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用于阴虚之体,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咳嗽咽干,口渴心烦;常与石膏、生地、葛根等同用,具有清胃,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制用则常与款冬花、百合、枇杷叶等同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用于虚劳干咳,咽干痰结等证;常与沙参、麦冬、生地、冰糖同用,具有滋养胃阴的作用,用于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

如果觉得《每天识一味中药——玉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