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竹林七贤之嵇康:为何古痴今狂终成空(揭秘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

2023-06-0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4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据说嵇康临刑之际,顾日影而弹琴曲《广陵散》。叹息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赴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中说到,嵇康是因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而被司马昭诛杀。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嵇康的性格导致他被杀,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嵇康被杀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个因素的综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个人、社会、政治。嵇康“卷入私人恩怨”,“性格孤傲得罪当权者”“受政治牵连”,如此种种才导致被杀。那么接下来我来一一分析这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嵇康被卷入吕安与哥哥的嫡庶之争,因信获罪

吕安是吕巽的弟弟,他们出身官宦世家。早在嵇康在认识吕安之前,嵇康就先认识了哥哥吕巽,二人十分要好。嵇康甚至把吕巽当做自己的至交。后来通过吕巽认识了吕安,和吕安“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吕安的妻子十分貌美,他哥哥非常垂涎,于是就设计,把她灌醉后奸淫。吕安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愤怒,想去告官揭发哥哥做的这等丑事。嵇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极力劝阻吕安不要去高官。

有学者认为嵇康是在和稀泥,其实嵇康比吕安更清醒,更了解形势。

嵇康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吕巽是司马召最信任的人,如果吕安去告官,吕巽可以和司马昭勾结,串通其他官员,结果一定对吕安不利,吕巽肯定会借势打击吕安。

因为想到这一层,嵇康才去劝说吕安的。但是当时这件事已经在吕家闹得天翻地覆,吕安和哥哥吕巽势不两立。

吕安是庶出,吕巽是嫡出,这场战争其实本质上是嫡庶之争。

嵇康因为和吕安吕巽关系都比较好,所以他就出面做和事佬。他先抚慰吕安,让他不要去告状。安抚好吕安之后,他又去找吕巽谈话,希望吕巽能够爱惜吕氏家族的声誉,息事宁人,不要把这件事情闹到人尽皆知。

吕巽当着嵇康的面赌咒发誓承诺,绝对不会报复吕安,并以自己父子的名义发誓,绝对不会不伤害吕安,嵇康见他这么诚恳,选择了相信他。

于是嵇康又去劝解吕安。重言慰解,权衡利弊给吕安分析,吕安最后才没有去告官,决定息事宁人。

谁知道这个吕巽竟是个奸猾狡诈之人。他看嵇康安抚好吕安之后,马上亲自出手指控吕安殴打母亲,以不孝之罪状告吕安,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暗中派人把吕安抓到狱中关起来。

如此一来事情不仅闹大了,而且完全反转了。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不孝在当时是大罪。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如果主张以忠治天下,当权者的立脚点不稳,立论就比较难,办事也比较棘手,所以一定以孝治天下。

吕巽又是吕家的嫡长子身份,他以这样的身份去告自己的弟弟吕安,如果证据确凿,那么吕安一定是被判罪。结果就是吕安被流放到辽东。

流放在当时,仅仅只次于死刑。

嵇康看到吕安被诬陷入狱,他出庭作证,想要证明吕安是被冤枉被诬告的,但是,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吕安被流放之后,嵇康深深地自责,为此他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和吕巽绝交了。

在这封书信里,他对吕巽说:

足下阴自阻疑,密表系都,先首服手诬都,此为都故信吾,吾又非无言,何意足下苞藏祸心耶?都之含忍足下,实由吾言。今都获罪,吾为负之。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意是,事情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吕安他非常相信我,他之所以容忍了你的恶行,是因为他听了我的劝说。谁知道你竟然暗地里包藏祸心,有意要构陷他。他现在被定罪,都是因为我辜负了他的信任,而我之所以对不起他,是因为你背弃了对我的承诺。事已至此,我们的朋友之意已决。

吕安跟吕巽的嫡庶之争,嵇康被卷了进来。本来这件事情尚不能导致嵇康之死,但是,这件事因为钟会插手,所以整件事情的性质迅速发生了转变。

2、个人原因:嵇康性格孤傲清高,得罪钟会,钟会借由信件打压嵇康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自己,“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游山泽,观鸟鱼,心甚乐之,”“若道尽途穷则已耳。”

这其实就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不想受到权势的打扰,只想过真实平静的生活。这种理想几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心智正常,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人的理想。

嵇康和别人最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在自己短短的40年的生命中,努力地践行,甚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为了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他甚至甘愿选择做铁匠。他这种性格势必会跟当权者产生矛盾。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导致嵇康死亡的一个关键人物:钟会。

钟会是曹魏开国元勋,官至太傅的丞相钟繇的庶出幼子。他从小聪明博学才能出众,在当时的京城洛阳是有名的贵公子,相当于于今天的王思聪。

钟会这个人年纪虽小,但是心机颇深。他本来有机会担任更大的官职,但是他却屈尊在司马召的幕府中做一个类似于管账的工作。他这样做其实就是要讨司马昭的欢心,果然,这个马屁拍到了点子上,他确实被司马昭当做心腹。司马昭不管大事小事,都会让钟会参与谋划。

钟会年少的时候就听说过嵇康的名望,但是他不敢去见。嵇康名气太大了,他觉得自己太卑微。后来他官做大了,自信心爆棚,突然就觉得自己可以去拜见嵇康了。

但是他这个人又特别招摇,他去见嵇康的时候,叫了一大帮洛阳城里有名气的青年才俊,一群人风风火火地到嵇康家里。当时嵇康正在锻铁,根本没理他,看都没看他一眼。

钟会站了一会儿,自讨无趣,颜面扫地,正准备转身离开,这时,嵇康停下手中的活,高声地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非常机智,马上应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钟会这个人心理比较阴暗,锱铢必较,嵇康生性倨傲又当着众人的面不给他面子,他当然记恨在心。他自恃才高八斗,所用计谋无所不中,被嵇康这样不屑的态度当众羞辱,心中的怨恨,怎么发泄怎么排解呢?钟会便寻找机会想要狠狠地报复嵇康。

这不,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吕安被流放的时候,写了一封信给嵇康,言辞非常激烈,就是这封信害得嵇康丢了性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段话:

顾影中原,愤起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四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级。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踏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

这段话明显就是要打倒当时的政治权威,要改造一个旧世界,重建新秩序,重新诊断国家恢复理想的能力。这样的话说出来,一定会因言获罪。一个带罪流放的罪犯,说出这样的话来,是想干嘛呢?并且还在信中还邀请嵇康和他共同参与谋事,所以嵇康受牵连在所难免。

3、政治原因:嵇康与当权者不合作,自成一派,司马昭容他不得,只能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嵇康因信被捕关在狱中,有太学生3000人上诉请求,以嵇康为师,又有豪俊之士跟随嵇康一起入狱。所以,嵇康入狱事件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事件。

作为当时的执政者,如果不采取暴力手段的话,有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这些读书人快速解散,信服呢?所以这样去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嵇康因为吕安牵连被捕,主持嵇康这个案件庭审的人正是钟会。

钟会早就想整嵇康了,现在天赐良机,他马上亲自跑来主持嵇康的庭审,摆明了就是想要借这个案件置嵇康于死地。

按理说吕安因为被流放,所以即使说了出格的话,心怀怨恨,发泄情绪,对嵇康而言,最多就是交友不慎,罪不至死。

但是钟会肯定不会放过他。钟会在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故意绕过了吕安书信这个关键点,反而把嵇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加以评判,这样一来,嵇康必死。

钟会对嵇康案件最后下结论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是这样记载的:

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在古代社会,杀人必须要有借口,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诛杀嵇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无非想说:

①现在是太平盛世,全国人民一致认同司马昭的统治,但是嵇康却用行动来表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

②嵇康既然不被现行体制所用,自创一套生存方式,那他就破坏了社会和国家的团结与和平;

③不杀嵇康就没有办法维护现行体制的纯洁性。

所以,嵇康必须要杀。他本来作为一个文人雅士,可以安居余生,但是却卷入了政治网罗之中,最终难逃一死。虽然表面上看“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但是历史上记载的是“司马昭杀嵇康”。

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们都看到了历史真实性的那面。作为独裁者的司马昭,他用维护现行体制纯洁性的理由,借钟会之手除掉嵇康。嵇康对独裁统治者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司马昭容他不得。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能够真正威胁到皇权专制绝对权威力量的,正是像嵇康这类通达事理,理智健全,并且有文化号召力,尤其还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不合作者。司马昭特别不能容忍,嵇康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秀人物,他不仅采取了不合作的政治态度,他甚至还给出了一种实实在在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哪怕在旁人看来,嵇康的生活方式比较艰难,但是,毕竟他能够独立于权势之外,能够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心灵自由。

如果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像嵇康这样,不把体制当成体制,也不审时度势,不合作,效仿嵇康,那么这对当权统治者就构成了致命威胁。

追求权势独大的统治者,诸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们一定看到了思想自由对于权势的威胁,所以司马昭一定会杀掉嵇康这类人。

司马昭怕嵇康才智过人,蛊惑群众,造成社会动乱。因为在嵇康因吕安书信受牵连而入狱后,有大批的追随者,请愿者。

司马昭一定消灭这个榜样,一定要杜绝嵇康领袖人物。嵇康对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人格和精神上的巨大吸引力。

事实证明,司马昭杀嵇康,确实对其他的追随者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向秀是嵇康年轻时候最亲近的朋友。继嵇康事件之后,向秀仓皇失措,不知道如何自处。在那年的冬天,他就放弃了隐居的生活,参加了当地的推举计划,去做官了。

向秀其实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朝廷表示,他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并且愿意和当权者合作,他愿意做出妥协。

司马昭当时听说向秀来到洛阳,还特别召见了他,并且嘲讽他,你以前不是说要当隐士吗?现在你为什么要委屈自己跑到这里来?

向秀说,古代最有名的隐士,也不过是脾气倔强之人,不足以让我过分仰慕。

向秀就说这话当然是为了自保,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司马昭听了很高兴。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想要的就是这一天,独立知识分子终于对权势投降了。

嵇康被杀。“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雅音于此绝矣。”

嵇康所叹息的是不依附于权势,不囿于流俗,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文人精神从此绝矣;是感叹自己已经到了道尽穷途的境地,因此从容就死,在所不惜。

后人对嵇康的为人行事的精神的景仰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大约是看到伟大的灵魂,而自己是平庸凡俗之子,希望借由嵇康得到一点点的激励。

一代名士嵇康,因为性格清高孤傲,得罪了极有势力又心胸狭隘的钟会;因为社交,卷入了吕安与哥哥的嫡庶之争,因信获罪;更因为自己身体力行追求真正的隐者生活,不与当朝的执政者合作,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只留下后人一声叹息:不知风度为何物,古痴今狂终成空。

如果觉得《竹林七贤之嵇康:为何古痴今狂终成空(揭秘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