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康与心想事成的“道纪”(——趣话《道德经》十四)

2023-06-0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这一章老子在描述道的特征:看不见,听到,摸不着。

这一章不难理解,我们特别关注一下“沕望”这个词。世传本写作“忽恍”。我们以帛书《老子》为主。“沕”是隐没,隐秘的意思。“望”是圆满,无处不在的意思。“沕望”的意思是不露声色而又无处不在的发挥着作用。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有神龙既不见首,也不见尾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看不到也抓不到,无法详述也不能穷尽之意。

说到这就想到了孔子问道老子的典故。

孔子问道老子之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大致意思是: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会跑的用网逮它,会游的用钩钓它,会飞的用箭射它。至于龙,可是拿它毫无办法啊,,它乘风破浪飞腾升天,既不见首,也不见尾,实在难以捉摸。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我们来看本章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结论部分。

帛书《老子》本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世传本《道德经》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今”之别,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和内涵却是天差地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是因为《道德经》不同版本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道德经》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帛书《老子》与世传本《道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甲乙本出土。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道学家环渊墓楚简《老子》出土。

考古发现已证明,帛书《老子》甲乙本的下葬时间约在2170年以前,这个时间比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道德经》还要早50年。

同时考古也证明,帛书《老子》的誊抄时间要比下葬时间更早。大致估算,帛书《老子》甲本应该出现在《道德经》之前至少100年。

近古存真,可以确定帛书《老子》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古远的善本。

对比帛书《老子》和世传本《道德经》我们发现:帛书《老子》被后世篡改了700多处,160多句的句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后才成为世传本《道德经》。而整部《老子》也就仅仅5000字左右。

世传本《道德经》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和刘弗陵这四代西汉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弗”改成“不”,导致全书出现了整整100处重大改动。

最有名的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被篡改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多达700多处的篡改和160多句的结构变化,使得传世至今的《道德经》已经面目全非,造成了重大的传承损失。

其残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凤毛麟角。不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巨大的科学成就被彻底销毁。而且也造成原著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些概念的彻底模糊与颠倒。比如“无为”,“无知”,“弗争”等等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世传本《道德经》发源于西汉方仙道家河上公。魏晋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基本保持河上公版本经文原貌的基础上,重新对《道德经》做出了解读。

他们俩,一个是方仙道家,一个是玄学家。他们删改的 《道德经》在后来成为了孤本,给后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后世汗牛充栋的解老注老著作中,依据的就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尤以王弼本为主流。王弼本人更为传奇,他在23岁逝世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解老注老的诸多著作。

李唐王朝因为老子姓李而特别的推崇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也为 《道德经》作注过,并统一了当时全国流行的不同版本,诏令全国执行同一版本。当时有人建议取消河上公本,唐玄宗却认为,河上公主要是讲养生的,留着也无妨。

于是,以玄学的王弼本为主,养生的河上公本为辅,世传本的《道德经》流传至今,影响颇深,误导也重。

二:各行有各行的规矩,道也有道的规矩

“道”分古今吗?有“今之道”和“古之道”的区别吗?

没有所谓今天的道和古代的道。“道”只是那一个“道”,过去是这个“道”,现在是这个“道”,未来也是这个“道”。

“道”音容未改,从未变化。有变化的只是“古”与“今”的境况 ,不同的只是时代的变迁。

“执今之道”的“之”是“达到”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执今之道”就是说面对我们当前的境况,我们要修身养性以达到“道”的境界。

达到“道”的境界之后,我们就要去“以御今只有”,就是以“道”的境界和心态去从容的面对我们当下的状况和境遇。

当我们达到“道”的境界,并以“道”的心态去对待万物时,我们就能以知古始,这就是所谓的道纪。

那么所谓“道”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境界呢?

我们在前几章一直在论述“道”的两个特性。一个是“守于中”,一个是“无我利他”。

“守于中”就是要回归于自己的内在状态,去发现自己内在巨大的精神财富。回归于内在就要注意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脑子里思考的最多的东西就是未来我们生活的样子。

我们现在的生活境遇是由我们以前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现在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又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活境遇。

所以,根据你目前的生活境遇你可以推算出你以前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就是以前你“守于中”的情况)。同时你又能根据你现在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就是你现在“守于中”的情况)推算出你未来的生活境遇。这难道不就是“以知古始”的内涵嘛?

如果说“守于中”是向内发现自己内在宝藏的创造历程。那“无我利他”就是向外无私奉献的付出历程。

宇宙是相互的,力是相互的,能量也是相互的。你获得什么取决于你付出什么。

你想得到什么,必须通过“给予”的方式取得,你不可能凭空索取。

你必须首先给出,然后才能得到。当你给予的时候,就启动了能量循环回路。

谁给出,谁得到;给出什么,回流什么。

花朵在盛开时奉献了芬芳,然后蜜蜂来采蜜,采蜜过程中,蜜蜂得到了蜂蜜,花朵得到了授粉,然后结出果实。花朵无私奉献了甜蜜,也顺其自然的得到了果实。这是花朵的“无我利他”。

动物呼吸排放了二氧化碳,而植物恰好利用二氧化碳完成了光合作用,同时又释放了氧气,有了氧气动物完成了完整的呼吸。动物无私的给出了二氧化碳,植物也顺其自然的回馈了氧气。这是动植物的“无我利他”。

所有的给出,都是给自己。一体之外,别无他物。

所以,通过你给出什么,你“无我利他”了什么就可以预测到你会获得什么。通过现在你已经获得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来你过去究竟付出了什么。这不正是“以知古始”嘛!

各行有各行的纪律。

军队的纪律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学生的纪律以认真学习为使命。

工人的纪律以努力工作为目标。

那“道”的纪律就是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为原则。

我们在当下好好修养身心以达到“守于中”与“无我利他”的得道的状态(执今之道)。然后以“守于中”和“无我利他”之心去对待当下所遇到的一切(以御今之有)。你有什么样的“守于中”的心,你有什么样的“无我利他”的奉献,就能知道你能获得什么(以知古始),这就是学习“道”要遵守的纪律。

健康也是如此。

健康也有健康的纪律。

当你“守于中”的内心满怀健康时,当你能“无我利他”甘愿为健康无私奉献时,你所获得的以及被反馈的也全是健康了。

如果觉得《健康与心想事成的“道纪”(——趣话《道德经》十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