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读《诗经》识野菜:古诗中的“萧”即“白蒿”

2023-06-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这首诗不长,看似也很简单,三章,每章三句,共36字。三章中除了三种植物“葛”“萧”“艾”和表示时间的“月”“秋”“岁”6字不同,其余完全相同。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却能流传千古,这到底为什么呢?

先看注释:

⑴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⑵萧:蒿的一种,白叶,即白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⑶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这里三秋指长于三月,义同三季。

⑷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灸治病。

⑸岁:年。三岁,三年。

因年代久远,《诗经》中的很多诗既没有具体的作者,也没有具体的写作背景,让后人很难知道到底为什么而写。很多只能根据字面意思,加上古人作的注来理解。

从字面上看,意思不难理解,这首诗简单翻译出来就是:

采葛啊采葛,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仨月!

采萧啊采萧,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三秋!

采艾啊采艾,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三年!

《采葛》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

根据文字,可以理解成,一个人一边采集(劳动),一边在思念着某个人。从“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岁”可以想见其思念是多么的急切,其思念的日子多么的难熬。什么人思念某个人会有这么急切的感受呢?古代从事采集的一般都是女子,因此,这首诗是表达一个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是女子在劳动中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整首诗字句虽然不多,但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甚至活脱脱地站在读者的面前。这是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首诗能够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了。

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首可以看作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优美诗篇。“一日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成了人们表达思念之情的成语。

“采萧”之“萧”为“白蒿”

《诗经》中的诗,其创作来源于人们熟悉的生活,很多都是借助劳动中的场景和事物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这首《采葛》中的场景和采集的对象,至今人们都很熟悉。“葛”,可能都知道是什么,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艾”,就是现今人们熟知的艾草,也是蒿的一种,又叫野艾,是一种中草药。

至于“萧”,现在的人知道的可能不多,它也是蒿草的一种。《说文》注解:萧,艾蒿也。《尔雅》注解:萧萩,“即蒿。”

古人采集植物,有的是用于祭祀,大多还是满足生活所需,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食物还是生存的首要必需品。

《诗经》中有很多借写采集野菜的劳动而写的的诗篇。野菜,既可当菜食用,也是中草药。有研究说,《诗经》中的“萧”,其实就是白蒿,中药名又叫茵陈,药用价值不小,除了利于毛发的生长,还能有效预防肝病。春天到了,白蒿也快长出来了,可以适当多吃点。

俗语说:“二月里茵陈三月里蒿,四月里茵陈当柴烧。”意思是说,二月(农历)里的白蒿最好,三月里,就长老了,不能吃了,四月里的白蒿就没用了,只能当柴烧。因此,采集白蒿,最好是在旧历二三月份采集食用。

读《诗经》,可以知道大自然中的很多植物,既是种草药,也是可食用的野菜。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今,不少野菜已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食用野菜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

(作者声明:个人原创文字。本网配图。)

如果觉得《读《诗经》识野菜:古诗中的“萧”即“白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