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饮食巧搭中药(御寒祛湿健脾)

2023-07-01 17:54:01

“雨水”过后,按照先人早已总结的经验,此时雨水增多,不时南下的冷空气很容易引起“倒春寒”,早晚温差大,气候也变得湿冷,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养生保健不要大意。

谨防寒邪 减衣莫急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洪如龙介绍,中医认为,寒邪外袭最易导致各种外感病,也容易引起多种慢性病加重。雨水节气,天地间初升的阳气尚十分微弱,阴寒湿冷,防寒保暖仍是防病养病的基本措施。

民间自古以来便有“春捂秋冻”的说法。药王孙思邈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中医认为,春天属木性,易生风,风为百病之长,属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肺在五脏中居上,属阳位,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是风邪易侵之处,可见头痛身痛、鼻塞喷嚏、咳嗽咽痛;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松,毛孔从封闭状态开始舒张,阳气也从五脏六腑向体表发散,若这时候被寒风吹到或被湿冷的雨水淋湿,风寒或寒湿长驱而入,会引起发烧怕冷、汗出、恶风等症状。春季刚刚升发的阳气也会被扼杀,对一整年的健康影响很大。

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还应注意“下厚上薄”。近些年,发生膝关节病变的病例越来越多,而且以女性为主,许多女性有冬季爱穿裙子、春季过早换春装的习惯,特别是露出脚面的“船鞋”,露出脚踝的九分裤,更是寒气侵入体内的主要途径,而受凉是关节病等病症的主要诱发因素,也就是“寒自脚下生”。如果春季不注意保暖,天一热就急着减衣服,稍不注意就会着凉感冒发烧,甚至还会在上了年纪之后出现膝关节疼痛,逐渐发展为膝关节骨质增生,重者还会出现膝关节积水、肿胀以及伸不直等病症。

洪如龙提醒,对于年老体弱者,早春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又有冷空气侵袭,一定不要过早减少衣服,更不要早早穿上凉鞋,而应多“捂”几天。

呵护脾胃 食疗祛湿

初春时节,天地间阳气初升,雾露、降雨较多,空气潮湿,此时应谨护阳气,防止寒湿侵表和内生湿气。阴雨天,雨水多,湿气重,而中焦脾胃喜干恶湿,如果不注意祛湿,容易出现脾阳不振,病人往往有肢体困重、大便稀溏、苔白厚腻等表现。

“除了防寒保暖,还需要调养脾胃。”洪如龙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伤,阳气则虚,痰湿内生。最近一段时间,可以考虑用食疗的方法驱走湿邪,调理脾胃,促进脾胃运化。如适当进食薏米、莲子、淮山、茯苓、芡实、莲子肉、白扁豆、黄芪、党参、陈皮等食材,还可在烹饪时加入花椒、白豆蔻、砂仁、草果等香料,起到祛湿健脾的作用。

推荐几款老少皆宜的健脾益气祛湿食疗方:

●薏米淮山粥:薏米100克、铁棍淮山50克切片或切丁、白米200克,加入适量水煮成粥即可;只用薏米和白米,不加淮山亦可,称作薏苡仁粥。

●茯苓粥:茯苓60克、小米或白米200克,加入少许生姜丝同煮成粥。茯苓是极为常用的健脾利湿中药,其性平和,多服无害,且有安神的功效。

●陈皮莲子羹:陈皮30克、湘莲30克、薏米50克,多放水,同煮为羹,加入适量蜂蜜调至微甜即可。除了健脾利湿,此羹还有理气、消胀满、化痰的作用。

●黄芪炖鸡:黄芪30克、枸杞15克、陈皮15克、鸡肉500克,加入适量盐、白胡椒、生姜,共炖煮至鸡肉酥软即成。该食疗方可升阳益气利湿,因加入了陈皮、白胡椒,补而不腻。

适当运动 振奋阳气

早春时节,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适当运动能强身健体。此时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可进行节奏和缓的项目,如练瑜伽、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有助于振奋人体内的阳气,使人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体质和自信心。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

洪如龙表示,适当运动还可以改善消极情绪,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的作用。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时间需要依据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年老体弱者,在寒冷天气,运动应尽量在室内进行,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外感寒邪,导致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疾病、意外跌倒等不良后果。

湿冷天,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则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因此,建议此类人群洗漱时尽量用温水。

此外,洗头后应该及时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尤其是洗完头就赶着出去,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很容易出现“偏头风”的症状。

来源:泉州晚报

如果觉得《饮食巧搭中药(御寒祛湿健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