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阴阳状态是虚实变化造成的 不懂虚实则不懂阴阳 养生则无从学起

2024-03-12 10:00:03

阴阳状态是虚实变化造成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虚实是相对而言的,代表事物内在的实质和外在的现象表现。阴阳哲学认为,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平衡中,而充分理解虚实的含义对于认识阴阳状态至关重要。如果不懂虚实,就很难理解阴阳的含义,也就很难懂得对阴阳状态的应对和调整。因此,养生也应从对虚实的理解学起,养生需要根据阴阳状态的变化来调整饮食、锻炼、休息等方面。充分理解阴阳哲学和虚实的概念,对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是公众号作者“有能氏”的原创)

上一篇《阴阳分虚实,不懂虚实则阴阳就含混不清,养生就会失败(论十六)》说到虚实对阴阳的功用,重点说了下在人体中虚实的表现。这一篇就说说虚实的产生是阴阳变化的原因。本篇德论生福,回答《论十六》末尾提出的问题。这已经超出医学的范围了,属于德论。明白这个,有助于理解医学。不明白这个,则会停留于物的范围成为庸医之学。

主宰的道是全虚,全虚变成半虚半实就出现天地的区别,而万物则是半实的大地产生出来的,万物则是实多虚少。正因为物为实多虚少,所以人们很难通过物体发现虚的存在,因此执着于物的人,性格大多都是实心疙瘩,思维僵化。

所谓天地法则,其实就是半虚半实的法则,也就是清阳在上浊阴在下的法则。

有了半虚半实,也就产生了天地的不同与相同。虚与实不同于清与浊的区别,清者为阳浊者为阴,于是阴阳产生了。虚与实相同于一,都是德的表现,德是道所生的一,所以说天地都是德,都是德所产生的,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如果人丧德,则不会明白虚实的不同,不会调和虚实,也就不能得一。

怎样算有德呢?那就从虚实的不同与相同入手。

虚者为清,实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阳者在上,阴者在下。

这段话说的是天地的产生就是虚实的产生,你也可以把天称为虚,地称为实。天地相连,则是德的所在,因为天地都是德的具体表现。所以天地相连的具体形式就是阴阳交合,阴阳交合的方法就是阴阳颠倒,也就是说上部的阳落到下部的阴,下部的阴升到上部的阳。

黄帝内经说“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这段内经原文说的就是阴阳颠倒的交合表现,所谓天气就是地气上升的云。所谓地气就是天气下降的雨。云雨可以说是一样的,是一个东西。这就是阴阳交合的循环。

这段话也说明了阴阳的不同,清阳积累多了升为天在上部,浊阴积累多了降到地在下部,阳与阴的区别是位置的区别。上部是阳的家,阴气上来也只是过客,所以雨不会长期停留在天的,只有清澈的云气才是天气的主人,会长期停留上部的。下部是阴的家,地上的阳气一旦升到天就不会回到大地了,只有阴气的雨才是长期停留大地的,雨才是下部的主人。

人体也是一样的。人体之内的阳气本来就是居住于上部,阴气本来就是居住于下部。所以体内的阳气下来是主要是护卫阴气的,任务完成就重新升到上部。体内的阴气上去主要是完成修补外形的任务,任务完成就重新降到下部。所以阳气不可以久停下部,阴气不可以久停上部。

否则如何

黄帝内经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读音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若清澈的阳气在下久停,就会“飧泄”,飧泄就是当今说的拉肚子,逼迫阳气从粕门(粕门就是肛门)而出。

若浑浊的阴气在上久停,就会“chēn胀”,(月真合起来是一个字,读音chēn,输入法不一定打字打出来)胀就是当今说的肿块,本义指的是肉胀起。阴气被逼无奈就从肿块那里外泄。

这是阴阳反作的表现,不是阴阳交合的颠倒之法,要加以区别。阴阳反作指的是阴阳的家搞乱了,阳气的家在上部却上不去,阴气的家在下部却下不来。阴阳交合的颠倒之法,指的是上部的阳气降到下部做客,下部的阴气升到上部做客。但是做客久了不能回家,就是阴阳反作了。反作的作是发作的意思,反作就是起发点是反向。阴阳只能正作,不能反作。

阴阳反作是何原因

造成清气在下浊气在上的原因,就是虚实混乱,也是天地位置不稳,不稳就是天地不能交合的原因,也就是虚实不能变化的原因。虚实不能变化,意味着阴阳作为交合的道路就不通畅,不通畅则阴阳反作。

所以说虚实要分开才有交合的结果,如果虚实不能分开则无法交合。那么阴阳作为交合的道路,也就堵塞了。那么你就明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全部内涵了。

为什么人体会出现阴阳道路堵塞呢?为什么人体虚实不能分开才能交合呢?这就是因为人体出现“虚症”“实症”的原因。在《论十六》里说到了虚症实症的原因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闹了半天捣鬼的就是邪气呀,也就是“实邪”造成的。那么当今流传的黄帝内经版本所说的“虚邪”就是文字传承错误了,甚至可以说是儒生作为编纂者故意歪曲本意搞出来个“虚邪”。实邪是阴阳不通的外贼。

真气就是四季虚风,没有具体方向,轻柔缓和得难以感觉到其存在。有具体方向的风就是实风,其中与季风方向相反的就是邪风,其它方向的风就是正风,邪风与正风都会损害身体的,以邪风损害为大。

人体需要的是精气,也就是真气。真气不足的原因有二条。一个就是“实邪”入侵造成内部精气减少,此为外患。一个就是本人无道丧德,不服从天地法则,违背虚实交合,为人处事喜欢任性妄为。比如:白天不忙碌夜晚不休息,白天累得要死夜晚睡不着,五味之食有偏颇,偏甜得肾病(比如不育),偏咸得心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偏辣得肝病,偏酸得脾病,病症太多,但是依据五味之五胜原理,可以诊断出来的,我就暂时不细说病症了。五味偏颇是阴阳不通的内贼。

当然五味之食获得过少,不愿意吃饭造成阴虚,也是内贼。五味调和才会不产生内贼。

得病根源何在

直接原因就是不知道天地法则,不遵守天地法则。不明白天地法则就是虚实法则,其根源原因却是不明白道的存在,不明白天地是源于一,一就是德,德就是道所生。所以虚实的产生是道生一一生二的结果,但虚实作为二并非是把德一分为二,因为二并非完全分开,只不过产生了一个空间而已,这个空间是由虚实组成的,二依然在一之中。算得上空间的是二,这个却是一所生。所以要想明白虚实这个二,就得从生德做起。

很多学《易经》的人,把一视为道,说明此类人所学并非道家学说。而且此类人把一生二理解为一分为二,变成了辩证法了,这是错误的。一只是生出二,但二终究在一之中,有了二才算空间的产生,并非一个空间分成两个空间。所以那些学周易和易经的人,他们的道不是道家学说的道。

道家认为道生出的一是德,即道生德,德就是有道用道的意思。那么得一就是生德的意思,也就是有道用道成功了。人体的一就是神,内经所指的得一则昌指的就是得神则昌。要想得神就得得精,精是神的载体,是天地之气的精华,由此神与精就是人体的“二”,即一生出来了二。所以,道家的一生二不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所以说人若有德,就从得神做起,随即得精展开,于是得一又得二了,如此简单而已。

神与精各自又分虚实,也就是说神有存在多的地方有存在少的地方,精也有存在多的地方和存在少的地方。整个黄帝内经都一直再说调虚实,这里指的就是物的虚实,不是道德之虚实了。那么人体调虚实,就是让神与精的使用处于调和之中,消耗多了要尽快补充,积累多了尽快使用。所以消耗多了就会精神虚,虚就得补,不补则病。所以积攒多了就会精神满,满就该泻,顺应泻就是要使用,不用则病。精神的使用若不当,比如用到羡慕嫉妒之中,则很快耗光,不会补充精神的,不会使用精神也会得病。

这一点在工作生活也一样的,钱不够花就得挣钱,不挣钱要饿死,挣钱多了就该使用,当守财奴就等于没挣钱。知道要花钱,更要知道如何花钱,花钱是为了挣钱,不会花钱而铺张浪费,则意味着将来财务困境要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道家学说反对羡慕反对过于远幕的原因了,这会导致神游外物而不归,神不归则不得精,不得精意味着不得真气,没有真气或者真气少意味着外贼内贼出现,人体由此得病。

所谓道德论,就是首先明白道作为主宰是如何存在的,而后得道有道而用道,用道即为生德,生德即生福。反之,丧德则生灾,无道则永远处于倒悬之苦中不得解脱,这就是生罪。

倒悬之苦就是成天倒挂于悬空之中,这滋味对于很多人是懂的。不需要文字解释清楚。

限于篇幅,本篇的《德论生福》侧重说了下虚实产生阴阳,以及虚实结合导致阴阳成为天地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是“一”决定的,也就是德决定的。从而证明了道作为主宰的存在,就是通过产生了虚实的不同加以证明的,不懂虚实就不明白主宰的存在,当然也不懂阴阳了。

为什么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当然也是虚实的原因。读者可否通过本篇,推开论证阴阳为什么是纲纪、父母、本始和神明府邸。作者会在以后的《德论生福》再来阐述。

(微信公众号作者“有能氏”原创)

如果觉得《阴阳状态是虚实变化造成的 不懂虚实则不懂阴阳 养生则无从学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3-12 10:35颜子[青海省网友]119.57.143.19
    阴阳哲学对身心健康真的很重要,我要开始系统学习了。
    顶5踩0
  2. 2024-03-12 10:26小魁[陕西省网友]203.0.114.9
    @史林笑笑生养生知识果然不简单,需要理解阴阳变化才能更好地养生。
    顶0踩0
  3. 2024-03-12 10:17史林笑笑生[上海市网友]111.77.136.16
    阴阳哲学真的很有深度,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
    顶9踩0
  4. 2024-03-12 10:08木村一度[上海市网友]203.57.234.116
    这是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需要认真学习理解才行。
    顶8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