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养生

益寿养生楹联撷趣

2024-04-16 07:36:33
相关推荐

《益寿养生楹联撷趣》是部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精彩读物。本书精选了许多楹联中包含了丰富养生智慧和健康知识旨在引导读者树立健康生活理念提倡养生道。楹联隐含着博大精深中医养生理念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健康长寿智慧。通过楹联点拨解析读者不仅可以欣赏意蕴更能够领悟到养生保健精髓。书中还穿插了些趣味性养生小知识和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性和互动性。《益寿养生楹联撷趣》不仅是本有益身心健康读物更是部传播养生智慧工具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份珍贵养生指南。

(-06-05)

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心理状态,对其安心休养非常重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晚年的生活,就能笑对夕阳红,坦然、平静、安详的走完人生旅程,这是最佳的选择和结果。现选择几幅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楹联,供品读。

好奇爱美人不老,

喜动乐思寿最长。

这是年近中寿(80)岁的作家于沙所撰写的对联(原载《长寿》第7期)。是作者养生健身的切身体验,也是作者献给人们的延年益寿良方。

上联是说好奇爱美的情趣爱好。如作者所云:“奇与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营养品,探奇赞美的过程,最能使人焕发精神,生发力量,拒老气于生活之外。”人到老年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和青年人的俊俏打扮,会使他们永葆童心,缓解心理的衰老。有一首描写当今新型老人的谣谚说得好:“八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时尚,五十岁的包装,四十岁的追求,三十岁的理想。”这样好奇爱美的新型老人,当然就不显老了。

下联讲喜动乐思的人生追求,俗话说:“身怕不动,脑怕不用。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攝生》)喜动乐思,既有肢体活动,又有脑力劳动。生命在于运动,智慧出自多思,喜动乐思,特别是乐思善思,不仅有利于老有所为,而且对老人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着积极作用。有科学家用超声波测量出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会早衰老。这就是“勤可以致寿考”(清·高拱京《高氏塾铎》)的道理。

一生哪有真闲日,

百岁仍多未了缘。

此联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年近八旬时所撰。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

徐大椿(1693-1772),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徐氏聪明过人,又学有家传,一生刻苦钻研,博习群经,兼通天文、地理、历数、星经、音律、水利等,尤专心医学研究与实践,前后行医五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学上有“神施鬼设”之技,成为清中叶医名大振的医家,曾两次被乾隆帝召征入京治病,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79岁时,自断“寿不逾今岁”,10月25日,因中贵人患病,仍被复召入京,不久病逝京师。徐氏学术成就颇大,著作甚丰。

徐氏学识广博,尤善诗文,又善道情,有《洄溪道情》,对联也很有功夫。此联是他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

上联云: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人一辈子哪有真正清闲的日子;下联则说,即使活到百岁还有许多未了却的心愿和未做完的事情。临终前,还特地为自己写了两副墓联,反映了一代名医利济苍生的情怀。

谈为我辈寻常事,

笑是人间不老方。

此联虽为寻常俗语,却是休闲养生的至理。上联的“谈”即谈天,闲聊。清·李渔《闲情偶奇顾养部》讲到“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时,专门写到“谈”。他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且是“有道而善谈者。”这位笠翁肯定闲聊是具有养生作用的乐事,无疑是对的,但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未免有些清高。其实,谈为我辈寻常事。在寻求闲聊的伙伴上是不必拘限于高士、文人的。南宋长寿诗人陆游的晚年,就一直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农村,“身杂老农间”,常与他(她)们闲聊,同样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快乐而富有情趣。明未清初的金圣叹说得好:“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水浒传序》)几个意趣相投的老友在一起话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经常“话聊”不仅能“就乐去苦”,聊走烦恼寂寞,且能舒肝去郁,聊来好心情。通过话聊,还可增进友谊,沟通信息,开拓思路,增长知识,交流保健经验,这样的“话聊”也就成了“话疗”。

下联的“笑”,“喜声也”(唐·王冰注)。即显露愉悦的表情,发出欣喜的声音。笑在“七情”中属于喜的情志,“人心喜则志意畅达,饮食多进而不伤血气,冲和而不乏自然,无病而体充身健,安得不寿。”(清·李惺《冰言》)

忧思损寿,

豁达延年。

这是一副劝人少思虑,淡忧愁的谚语联。《黄帝内经·灵柩·本神》指出:“怵惕思虑则伤神。”按中医理论,“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愆和”(明,龚居中《红炉点雪·忌忧郁》)。忧思为脾志,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结于胸腹,于是胸脘痞塞;脾气受伤,运化无能,则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泄。对于忧思之伤,历代贤智之人和养生家多有论述:三国·魏·曹丕说:“忧令人者。”(《短歌行》)清·左宗棠在家书中说:“调养以节思虑为第一要义。忧郁伤肝,思虑伤脾。”(《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与孝威)》)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医中百误歌》中说:“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耒且守雌。”(《医学心悟》)而节思虑的关键在“寡欲”。清·申涵光也说:“人能清心寡欲,无暴怒,无过思,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荆园小语》)否则,过度忧思则会损寿。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织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下联的“豁达”、即指胸襟开阔,豪爽大方。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保持轻松愉悦的情志,豁达大度的胸襟,乃是摆脱忧思烦恼,通向长寿之境的必由之路。

好山水游,其人多寿;

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这是清·王文韶的书斋联。上联说游览山水有益于自身长寿。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在这里孔子把游览山水与长寿联系起来。孔子本身就是一位爱好山水游乐之人。古代文人雅士钟情山水,除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之外,主要是因为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能够排遣忧愁,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明游览山水,可以振奋精神,寻求审美愉悦,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运体动脑,增强体质。清代长寿诗人袁枚(17-1798年)咏道:“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老行》)他所以健康长寿,就在于他亲近自然,像寻访名士那样,领略自然风光,寻幽访胜,抒发情怀,不仅能焕发青春,而且能锻炼体魄。

现代中国人的出游,早已突破了魏晋名士的纵情山水,唐宋诗人的寄情山水和明清文人的怡情山水的传统,成为一项亲近自然,感受文明,理解文化,怡养性情的综合性休闲审美活动和养生方式,这种具有“求知、求新、求奇、求乐”内涵的游山玩水的现代旅游,更有利于旅游者的身心放松和健康。

下联讲家有诗书气氛有利于子女成才。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有“藏书万卷可教子”(《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诗句,意谓诗书传家宜于子弟读书成才。

白发人间宝,

黄金水上萍。

这是宋·顾逢《云边偶成》诗的颈联(载《全宋诗》第64册第4003页),其尊老爱老之情跃然纸上。

上联的“白发”,亦称银发,指老年人。谓老年人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几个阶段。而且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也将随之增大,如何唯物辩证地看待老年呢?老年期虽然是人生的晚年,但却是思想上最成熟的阶段。拥有许多优势。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曾言:“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也同样认为:“睿智”是老年人的一大优势。他说“完成人生伟大的事业靠的不是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且益发增强了。”(《论老年》)古今中外老有所为,大器晚成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创造了人类文明的银发风景线。《旧约全书·箴言》说得好:“年青人的活力可佩,老年人的白发可敬”

下联的“黄金”泛指钱财。“萍”即浮萍,意思是说,黄金虽然如钱财般宝贵,但比起令人肃然起敬的白发来不过如随水漂泊,聚散无定的浮萍一般。这是一副流水对,上下联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用“黄金水上萍”,以进一步说明“白发人间宝”。

事因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是时年94岁的著名作家冰心仿清代学者陈白崖的对联,给一个杂志社题写的一副养生妙联。虽然只有一字之改,但活用了“知足常乐”的成语,使联语变得更通俗浅显。“知足”“无求”既是品格的写照,又是养生的真谛。宋·陸游曾言:“无求觉身贵,好俭失家贫。”(《东篱杂题》之四)宋代学者倪思亦指出:“贵而谄倿求人,非贵也;富而贫求吝啬,非富也;寿而无德无识,非寿也。然则孰为贵?不求为贵;孰为富?知足为富;孰为寿?有德有识则寿。”(《经鉏堂杂志》卷四)又说:“寡求则有亷耻,是谓善人。”君子所以贵乎俭者,为其寡求耳。(《经鉏堂杂志》卷五)老作家于联中极言,“知足”“无求”之乐之高,把修心之事和理人之情透析得一目了然,说明老作家深谙此联真谛,乃高寿百年。有道是:心无杂念身长健,人不奢求品自高。当然,这里的“知足”和“无求”不是指在事业上和艺术上,而是指对待个人的生活和待遇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届期颐的裘法祖教授也曾阐发过“知足”与“不知足”之间的妙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显视了他的高尚情操。

生活恰如鱼饮水,

进修深似燕衔泥。

这是中国领导人,中共创始人董必武的书室联。上联说人的生活起居要像“鱼饮水”那样有节奏。这里的“鱼饮水”就是鱼在水中呼吸的形象概括。鱼的这种时而张开,时而紧闭的呼吸运动,是很有节奏的。即使鱼在睡眠状态下,它的鳍和鳃也在有规则地缓慢活动着。人的生活起居,也要像“鱼饮水”那样有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下联化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一语,意思是说,要进益道德和学业,就得有酷似“燕衔泥”的执著勤恳。燕有许多种属,一般体型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叉像剪刀。在飞行时扑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人们都喜欢它,在我国最长见的是家燕。《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属候鸟,每年秋去春来,很有规律。宋·陈造《春日客中》诗:“露桃烟柳为谁好,蜂蜜燕泥徒自忙。”每到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宛如燕尔新婚的情侣,孜孜不倦,一点一滴衔泥在住家的横梁上或屋檐下筑窝营巢,产卵孵邹。“燕衔泥”这种执著勤恳的精神给人们进德修业以有益启示。

这副对联正是这位年高德劭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晚年生活起居和修德敬业的生活写照,也是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挂在客厅中的养生联。于右任先生一生饱经沧桑,淡泊名利,荣辱自安,享寿86岁。

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宋·方岳《别子才司令》)。宋·辛弃疾也感叹:“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贺新郞·肘后俄生柳》)。斯联正源于此。如何对待生活中如意的事或不如意的事呢?于右任的态度就是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常想一二。“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最终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宋三强,李孟苏《健康蓝宝书》)。

“老来万事等闲看,圆缺阴晴顺自然。”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常想“一二”的理念,会使我们超越烦恼,并把它化为生命中的养料。中老年人无论遇到怎样不如意或不顺心的事情,都要面对现实,从容对待,重视心理微调,才能永葆身心健康。

王廷祥收集阐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16 07:54一头蠢驴[贵州省网友]119.100.218.34
    这句楹联简洁富有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顶2踩0
  2. 2024-04-16 07:48不想戒烟[河北省网友]125.58.229.35
    益寿楹联让人豁开朗对健康关注是每个人都应该有。
    顶42踩0
  3. 2024-04-16 07:42绪。[西藏网友]203.34.48.228
    这个楹联真有意思让人感觉到养生重要性。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