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养生

(2024年)黄帝内经:五味养生之道

2024-05-24 23:55:49
相关推荐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在很早就提出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它讲述了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并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适当饮食进行补养,以保证身体健康,提高新陈代谢能力,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

内科病区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陈根成

记者朱志安通讯员边江红

五味有忌

五味虽有所宜,但亦有所忌,故《五枢·五味篇》有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根据具体病情不同,其所禁忌的食物也不相同。如《腹中论》曰:“热中,消中,不可高梁、芳草、石药。”指出有内热、消渴(即糖尿病)的病人,不可以食用肥甘油腻的食物,也不能用芳香类和金石类的药物治疗,否则加剧内热及消渴。

陈根成说,在日常生活中,多以肥甘厚味、油腻为多,图一时嘴的痛快,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如消渴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所以必须强调,饮食合理搭配,有素有荤,优势互补,营养全面,才能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

五味损益

陈根成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专着《命门精解与临床应用》一书中对于“药养”如下论述,可资借鉴。遵从《黄帝内经》,将五味损益简述于下。

酸:酸味能收能涩,山萸肉为其代表。过食酸,则使气道闭塞、小筋缩、大筋挛,酸留于中下二焦,气不能上下,中病倒酸痞痛。

咸:咸味耗津液,故咸令人善渴。淡咸之味可促使肾阳蒸发津液,故曰“咸入肾”,补肾之汤中可稍加盐使味微咸,肾药如杜仲等也宜盐制。过咸使血浓涩,又“心主血”,故心缓血涩不宜咸。

辛:韭、蒜、葱之辛善留上焦,熏于肺道,故曰“辛走肺”;姜、桂、麻黄之辛则善合卫气,行走肌肤经脉,使人发热、汗出,见唇红而外翻,故曰“辛走气”。过食辛则伤气,使气乱而亢,宜甘缓。

苦:苦味所走,酸、咸、辛甘味皆不能胜,但服之能静火宁心,除烦减欲,又能降气燥湿祛痰,故曰“肺宜苦”。故晨起脾胃未醒不宜食苦,脾胃虚弱不宜常服苦药,气虚血亏不宜过苦。

甘: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性柔弱而润,胃肠最喜,津液足、营卫盛,则肉满体壮、毛美肤润,故曰“甘入脾”。过食甘,使脾胃柔弱,脂浊留腑,伤于饮食。

五味所入

谷肉果菜,各有其味,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作用。《灵枢·五味篇》有言:“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这段文字指出了五谷、五畜、五菜分别具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并相应有其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5-25 00:38你妈比你带劲[云南省网友]43.247.115.145
    很有意思的主题,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传统医学知识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顶35踩0
  2. 2024-05-25 00:27幽觞[四川省网友]180.235.73.234
    对于五味养生的理念,我觉得可以尝试结合现代的营养学知识,让它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顶0踩0
  3. 2024-05-25 00:17幻影承诺[新疆网友]43.254.94.232
    看来古人对于食疗和养生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现代人也该好好学习借鉴。
    顶3踩0
  4. 2024-05-25 00:06东儿[黑龙江省网友]103.52.179.40
    这本古老的经典真是不愧为中华传统医学的宝库,对于养生保健有着深远的启示。
    顶8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