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今日霜降!补冬不如补霜降 这份养生指南请收藏!

2022-03-2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23日7时零分将迎来“霜降”节气。此时节,秋天接近尾声,秋意逐渐淡去。

霜降后,初霜浮现,天气已冷。此时养生也应该顺应气候变化,注意进补、防寒保暖,为冬天打下个好底子。

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清晨,地面水气遇到夜间寒冷空气,凝结成霜花,也就是古籍《二十四节气解》所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随着“霜降”的到来,作物、草木不断泛黄、落叶。此时节,虽叶落花凋,但秋色也美到了极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街头巷尾浑似锦,“霜叶红于二月花”。

起居环境有讲究

干燥、寒冷的天气我们不能控制,但是我们能改变室内环境。具体来说分四部分。

一个是要保持一定的适宜温度,18—23度之间,千万不能太热了,本来我们就干燥,越热湿气越蒸发,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相差很大,也容易感冒。

第二适宜的湿度,在干燥情况下病毒细菌更容易繁殖,所以要保持保湿或者加湿器,用一盆水搁在卧室,还有用湿拖把拖一拖。

第三是加强通风。室内门窗紧闭六个小时,氧气下降20%。我们一天24个小时,如果关着门窗,你就严重缺氧。所以早晚要开窗通风15分钟,一方面氧气充足、新鲜空气进来了,病毒细菌它的密度也就是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

另外,屋内可以适当搁一些花、草、湿润一下空气,但是记住晚上不要搁在卧室里。

霜降后易发的疾病

1.肠胃疾病

霜降时,人体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所以胃肠疾病增加或复发。

2.呼吸系统疾病

霜降前后虽然天气变化不大,但是天气逐渐变冷,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开始加重或发病。

3.心脑血管疾病

霜降后,由于天气开始变冷,昼夜温差加大,寒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开始增加。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

霜降要三防

1.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秋季养生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苹果、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

2.防秋郁

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秋季养生防秋郁,首先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其次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

3.防贼风

秋天气候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被中医称为贼风。

霜降养生,3个部位要护好

天气寒冷,气候干燥,正是多种疾病高发的时候,养生保健也显得格外重要,特别要护好以下3个身体部位——

护胃

明显转凉的天气,让机体代谢增强,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故也是消化道溃疡的高发期。

日常应重视饮食,适当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生姜、胡椒、猪肚等;少吃寒凉之品,如海鱼、虾,以及各种冷饮。

护膝

霜降时节,渐入冬寒,人体关节部位最怕受凉,容易出现腰腿痛等疾病,因此需要开始加强保暖。

此时穿衣不宜露膝,同时要注意护足膝,可以穿长裤、披薄毯,带护膝套等,保护膝盖避免受凉。

另外,保护膝关节还有一个好办法——泡脚。

通过泡脚,能让脚步穴位受到热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酸胀等。

可于每晚临睡前用温热水泡脚,水量以齐踝关节为佳。

护肤

霜降后,皮肤的新陈代谢水平开始下调,加上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过敏、瘙痒等不适。

日常应注意保湿,建议多吃新鲜蔬果、适当多喝水,同时适当涂抹有保湿功能的护肤品,或用蒸汽熏蒸面部,能减少面部水分流失。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天气网、安徽日报

如果觉得《今日霜降!补冬不如补霜降 这份养生指南请收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