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易经告诉你养生究竟养什么

2022-07-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谓“天人合一”,天有变与不变的宇宙规律,人也有生老病死的法则。人禀天地之气生,是天地间最有灵性的。人的形气神是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人的生命。形体是人生命的基础,是生命的居舍。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联系形与神的中介。精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养生应该形、气、神三者共同调摄,使它们在整体上达到一种和谐。在这三者当中,无论儒、释、道还是医家,都非常重视养神。

神为心所藏,与以心为主导的五脏关系最为密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只有做到精神内守、心神安宁,才能五脏协调、经络畅通。所以精神的变化对形体组织功能健全与否影响极大,甚可致病或危及生命。

形神相对而言,形属于阴,神属于阳。阳是主动的,所以古人说“人神易浊而难清”,认为精神容易外越,比较容易耗散。神不可过用,贵在中和。

易经概括起来就是“中”“和”。天与人要和,人与人要和,人与社会要和,人的身心要和。“和”的思想是儒家、道家、医家都着力提倡的。《中庸》对“中和”的解释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先秦道家对和谐之道是非常推崇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也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同其性。”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讲的其实也是中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就是“阴阳”对立面的调和。

养神也要做到中和,神劳则气耗,气耗则病,无益于养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中和呢?

第一,静。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一个“静”字,养生应该复归人的本性。养神最好的办法就是静养。静以养神,可使精气日充,形体健壮。反之,如果心神经常处于躁动状态,精气则会日益耗损,形体逐渐消瘦,必不能延年益寿。所以《淮南子》就讲,“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第二,节制人的欲望。道家说要少思寡欲,轻天下,齐死生,同万物。名利富贵,使人患得患失,就会扰乱神志,影响健康。一味追求耳目声色之乐,定会损身乱性,使人不得长寿。唐代的孙思邈提出省嗜欲的具体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观。此二十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如此这般就可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如果觉得《易经告诉你养生究竟养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