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饮食与情志调节智慧

2023-01-19 分类:养生资讯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

在我们中国,“民以食为天”,因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自然也少不了穿透在养生中的饮食养生。《内经·上古天真论》在一开始就提出了“食饮有节”的论述,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其中也提出了如今的人们如若不以“食饮有节”为然,则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命健康危害做出了具体的回答,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静脉横解,肠游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等。换句话说,倘若摄入过饱可致胃的静脉横逆弛缓,进而导致下泻脓血的痢疾,接而引发痔疮;而若过度饮酒,就会导致肺气上逆。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这就作为后世对于《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饮食养生的进一步支持。“饮食有节”不仅在于节制饮食的用量上,且是对摄入的食饮的本身表现,比如食饮的温度、硬度的节制。“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意思是说,只要是有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自己摄入食物造成的。而假如食用过于寒冷的食物,就会“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所以,我们应严谨调和五味,五味对应五脏,不能过食单味之食,否则会伤害相应的脏腑甚至累计其他脏腑。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养生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在现代,常看到医嘱叮嘱病人应该调畅情志,在平时生活中的养生建议中也提醒众人要舒畅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相应的脏腑,其中某一种情志过盛,都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受到伤害甚至累及其他脏腑。原因在于七情太过,就会导致脏腑气机功能紊乱,故《黄帝内经》就要求我们应控制好自身情绪,最佳状态是应保持情绪的平稳。

七情是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对内外界面刺激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过度的刺激就到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所以平时生活中,切忌大喜大怒大悲,过忧过愁过恐,而应平和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淡然处之生活中的不良刺激。

如果觉得《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饮食与情志调节智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