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逐渐消失的下元节7大传统美食(你吃过几种)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5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下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农历十月十五即是下元节,也许有部分吃货脑海里自己的吃元宵的元宵节,元宵就是上元节,甚至中元节祭祖也要比下元节知道的人更多,其实也难怪的,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冬天的节日有冬至、春节、这些大节日,还有圣诞这些外国节日,下元节的竞争对手就明显比上元和中元节多,但是我们作为农业大国,每逢传统节日那必定有我们的节日美食。

1、糍粑

客家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但就以我身边认识的多数客家朋友来看,他们在下元节其实几乎没有任何仪式活动,下元节吃糍粑的习俗早已忘却,有些地方在下元节祭祖的会准备客家糍粑,但并不是非他不可。

2、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类的食品,谓“做冬”这点上还是很多地方有传承。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是以麻籽和黄米制成,拌上萝卜、洋芋、葫芦为馅,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腐在客家话里又是“护”的谐音,即有护佑吉祥的寓意,但是还有多少闽西人在坚持呢?

3、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下元节这天满族地区有做黄豆包吃的习俗,作为南方人我也很喜欢吃粘豆包,东北朋友在下元节并没有特意吃粘豆包的习惯,而是入冬了就吃!有没有路过的满族吃货们来说说。

4、豆泥骨朵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豆泥骨朵”就是红豆沙包子。现在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红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比起前面几位,这算是天天能吃到的下元节美食了,但是很多人早已不记得它的内涵了。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农村常在下元节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由芋头或马铃薯作为主料,蒸制而成。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说实话这句民间俗语我还是有印象的,但芋子包若是在下元节受追捧,那名气绝不会小于客家酿豆腐。

6、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工艺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类休闲食品。神农氏在潮州被称为“五谷主”,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在江西一带也有在下元节做米果的习俗,但随着人口外流,还有多少手艺人会做呢?

7、麻糍

麻糍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当下元节前后,在温州老城一带就会出现挑着担卖麻糍的人。因为麻糍与当地方言‘无事’同音,有平安无事之意,寄托着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所以麻糍非常受大家欢迎,其实在浙江很多地方的人都擅长做麻糍,除了北京都泥骨朵,麻糍算是最多人吃的。

小贴士:

我所说的逐渐消失不是说这种传统美食快绝迹了,而是要么正在变得小众,要么是随着时间已经被人忘却了它们在下元节独有的仪式感,作为吃货,应该把这些美食的故事传承下去。

创作不易,如果今天的内容对大家有帮助的话,希望大家高抬贵手帮忙关注点赞加分享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家有想吃的菜也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告诉我。

如果觉得《逐渐消失的下元节7大传统美食(你吃过几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