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人的尖底陶土坛子 小口长身子俩耳朵(到底是打水 还是盛酒)

2023-05-2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我国出土的古代尖底瓶子,是很久远的仰韶文化时期物件,距今5000-7000年。模样很土很精致:细长的身子,尖底,小口,双耳把,表面有彩绘。用现在的习惯看它,感觉不是坛子,更像瓶子,就是半天搞不清怎么能立得住。

这样的尖底瓶子,7000年前的古人能做出来,还这么精巧,实在智慧。可是,古人们把它干什么用的呢?现代的人们比较蒙,各有不同的看法,考古界就有很多结论。有说打水,有说装粮,有说盛酒。至今还没有个一致的结论,都各执己见,引经据典而互不相让。我是个考古外行,也没有缘分看见古人怎么用,作为吃货、酒徒,别怪我馋酒,我认为是装酒的器皿,说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从我们的文字形状判定。

我们的文字现在叫汉字,因为汉代文化的影响巨大。2200多年前,疑似大字不识几个的刘邦,却开创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历史上留下极其的辉煌,以至于我们2000多年的文化都叫做“汉”。

不过汉字不是他那时候发明的,是黄帝的史官仓吉创造了方块字。单从汉字发展路径,往上追踪,汉代是篆字,篆字之前是象形文字。仓吉发明的字就是象形文字,以甲骨文的形式流传下来。

不过酿酒的历史比文字早,有实证就一万年。文字产生的逻辑,在于先有实物。象形文字的出现,符合这一原则,先有实物,再比葫芦画瓢。类似于如今的简笔画,这个简笔画就是早期的文字雏形。我们看这个尖底瓶子,像不像那时候的“酒”字。您看的没错,就是这个酒瓶子,不,应该叫酒坛子。再看“酒”字的演变,活脱脱从一个酒坛子进化而来。

第二个,古人喝酒的方式。

元代之前,酒的度数最高不到20度,一般都10几度,汉代以前就没有达到20度的。这是因为古老的酿酒技术,没有蒸馏,只靠酒曲发酵,酵母菌在10个酒精度就停止繁衍,酒体依靠惯性,至多持续到17度,酵母菌就完全失活。那么,酒精度数低,喝起来就要很多,起码不能用现在3钱的小杯子。需要喝茶饮水那样,保持一定的进口、下喉的量,才会感受到酒意,获得微醺的感觉。如今西南有少数民族还保持有那种喝法,酒坛子在中间,一圈人围着,各自用吸管插在里面,喝坛子里的酒。

这样的话,低度酒,一群人喝,酒坛子竖在中间,围着喝。问题就出现了,坛子怎么放?尖底,陀螺一样放不住啊?至于是不是用空心植物杆插进里面吸,还是舀出来怎么分着喝,无从考证。细高的酒坛子怎么能竖着不倒?古人很聪明,刨开土,把酒坛子埋一半露一半,问题圆满解决。

第三个,沉淀!

这个功能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酿酒,都是现在说的“液态法”,还没发明蒸馏。谷物发酵成酒,是没有过滤的酒醅,酒体是浑的,谷物杂质都在里面,依靠沉淀澄清。

要论原始生产条件下的酒醅怎么澄清,必须得依靠沉淀。发酵好了以后,放在那里不动,固体物逐渐下沉到底部,酒体就逐渐的清亮,才能喝。那么,用来沉淀的盛酒器皿,宽大的好还是细高的好?有过经验的认定细高的好,层次分明距离大。比如同等体积的酒,分别放入半米高宽大器皿,以及一米高的器皿,确定一米高的坛子里最先出来清酒。

底子为什么是尖的,道理还是上面说的,埋一半土里。这样做还藏有古人智慧,既能利于沉淀,又能立定喝酒,还有降温、保温的作用。因为那时候的酿酒,就像几十年前的真啤酒,没有灭菌的生啤,酵母菌会持续发酵。或者说酒精到达顶峰度数,酵母菌不工作了,其他杂菌不会闲着,趁机大量繁殖。杂菌繁衍的结果都知道了,酒会变酸腐坏,变质的酒就不能喝了。

古人酿酒当然知道对发酵火候的控制,有时需要继续发酵,有时需要暂停发酵。有效的控制手段,一是及时地把它喝了;再就是降低温度。一部分埋进土里,就是这个作用。

如果觉得《古人的尖底陶土坛子 小口长身子俩耳朵(到底是打水 还是盛酒)》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