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

2023-06-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0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台湾作家汪培珽曾经写过一本关于英语学习的亲子畅销书,书名就叫《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如果借用到音乐启蒙教育上,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这是一个再精准不过的说法。

我一直认为,学习音乐和外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培养表达能力之前,都要先磨一磨孩子的耳朵。其实,音乐本身就具有语言交流的很多功能。而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音乐反而成为他们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一种主要“语言”。

大多数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个音乐神童。他在不到5岁时就开始写协奏曲,6岁时已经在维也纳的舞台上演奏。然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莫扎特早期的音乐熏陶主要就是聆听音乐。他的大姐玛丽亚安娜,在莫扎特幼年充当其音乐家庭教师的角色,通过她的安排,莫扎特所接受的音乐训练非常广泛。莫扎特的音乐天才之所以被较早地发现,就在于其对音乐的反应与理解,而这主要得益于他拥有两只敏锐的“音乐耳朵”。

对于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吹拉弹唱的能力当然也不具备。不过,听的能力却是从出生后就已经具备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上关于听觉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中,婴儿就能区别几种声音之间的差异,比如说按升调组合的音与按降调组合的音之间的区别以及单音节与多音节声音之间的差异。在4到6个月大时,婴儿甚至已有乐感,相对于吓人的断裂声,他们更喜欢莫扎特的米奴哀小步舞曲中在自然段落间的停顿。到12个月左右时,如果播放两种仅有微小差异的旋律时,婴儿也能分辨出它们是不相同的。

因此,在婴幼儿阶段,我们主要就是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增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聆听美妙的声音,辨别声音差异

很多家长往往认为只有让孩子多听音乐,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乐感。其实不尽然,生活中一切美妙的声音,都可以称作广义上的“乐声”。尤其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生活中听到的一切有节奏感的声音,就跟收音机和电视机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和乐声一样美妙。

当宝宝出生后,我们就应该逐渐引导孩子聆听生活中那些有节奏的声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听有声玩具所发出的悦耳声音;

2、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3、听厨房中传来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声音;

4、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

5、听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6、听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比如火车的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7、让宝宝辨别大人的说话声,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说话的声音;

8、让宝宝辨别大人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比如高兴时的笑声、生气时的哭声等;

9、让宝宝听大人的歌声,比如给宝宝洗澡、穿衣时,哼上一段小曲;

10、让宝宝听几种不同的声音,然后引导他辨别这些声音的差异。

“演奏”悦耳的声音,感知音乐节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自己“演奏”各种“乐器”了。在所有的运动技能中,自主够物在婴儿认知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抓握物体、翻转物体以及在松开物体后,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形,婴儿习得了大量的有关物体的情景、声音以及感觉。

当孩子8到11个月大时,运动技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够物和抓握动作已经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动作进行得很平稳顺畅。所以,1岁大的孩子就可以捡起地上的玩具,旋动按钮或把手,打开或关闭盒子等。

等到孩子1岁左右时,我们就可以逐渐引导他们“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乐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轻质棍状物敲击塑料桶、锅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出悦耳声音的生活用具或宝宝玩具;

2、将沙子、小石子等装入废弃的纸盒或塑料瓶中,让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发出的“沙沙”声;

3、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饮料瓶,让宝宝用小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都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4、通过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一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让宝宝感受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响声;

5、如果家里有现成的乐器,大人就可以通过敲打各种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组合成悦耳的乐声。经常这样的训练,就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我记得第一次带伊伊去参加谷米文化P&O音乐教育中心的钢琴课时,钢琴老师就让孩子们听乐队演奏大象在不同情境下的声音,既有高兴的大象,也有悲伤的大象,还有愤怒的大象。当他们听完乐队演奏的每一种声音后,老师都要求每一个孩子用脚步声来模拟不同情境下大象走路的声音,然后再用钢琴来演奏这些声音。

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个钢琴课太“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了。与其让他们聆听和模仿这些“无聊”的声音,还不如给孩子多练几遍曲子。这样的想法,相信很多陪着孩子学琴的琴童家长都可能有过。

随着后面课程的深入,我才搞明白,这样的乐感训练貌似跟钢琴学习无关,实则对孩子学习音乐太重要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孩子对音乐节奏有了很好的感知和体验,他们弹出的钢琴曲子就让人感觉有了生命,动听和美妙自不必说。伊伊在近半年学琴所取得的进步足以佐证这一点。

选择合适的音乐,培育音乐细胞

早期聆听音乐,将为孩子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一样,一个经常置身于音乐环境中的孩子,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音乐细胞就会渐长,“音乐耳朵”就更灵敏。

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埃德温E戈登研究发现,婴儿接受的音乐熏陶,如果时间和顺序安排得当的话,将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才能。在适当时候为孩子播放音乐,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音乐呢?

《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2010年6月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宝宝最适合听3类音乐”,很值得分享给大家,摘录如下:

小宝宝自主选择听音乐的机会很少。因此,由父母选择的、宝宝被动接受的音乐环境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音乐素养。在所有音乐当中,有3类比较适合宝宝,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智能:

1、经典音乐,也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让孩子安静,并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所谓的音乐思维,也就是从音乐中体会到一些人类恒定的东西,比如音乐中的规则,均匀的节奏和段落,精彩的开头、高潮和结尾。

选择古典音乐时,最好选择有标题的音乐,比如小狗圆舞曲,这种音乐更形象、简单,而小步舞曲或者G大调舞曲这样的无标题音乐不那么适合孩子。

2、中国民族音乐。每个民族的民乐中都蕴含着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比如以色列摇篮曲是进行曲式的,非常亢奋、激动,这能帮助以色列孩子入睡;俄罗斯的音乐比较深沉,有厚重感和淡淡的忧伤;中国民乐的曲子都是五声调式的,旋律感比较强……中国的孩子比较容易对自己的民乐产生亲切感。这是由人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基因里记录下的父辈和祖辈的记忆,因此孩子在听琵琶曲、古筝曲时,比听交响乐更容易兴奋起来。

3、适合互动的、游戏类的音乐。传统儿歌、童谣或者一些原创小歌曲都属于这类,比如再见歌、问好歌、五指游戏音乐、亲子对唱歌等等。简单、重复又可以配合身体游戏的歌曲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在欧洲古典音乐中,推荐10首适合儿童的名曲:

1)勃拉姆斯摇篮曲(作者:勃拉姆斯);

2)音乐的瞬间(作者:舒伯特);

3)童年情景(作者:舒曼);

4)儿童进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

5)小狗圆舞曲(作者:肖邦);

6)鳟鱼变奏曲(作者:舒伯特);

7)春之歌(作者:维瓦尔第);

8)G弦上的咏叹调(作者:巴赫);

9)莫扎特弦乐小夜曲(作者:莫扎特);

10)欢乐颂(作者:贝多芬)

如果觉得《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耳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