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改造传统农本思想 大力发展工商业(康熙实施了哪些政策)

2023-06-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9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前言

康熙经济思想的核心是裕国足民。他曾说百姓足则国家充裕。从来政治之道,以裕民为先。而康熙的裕民之道则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不是大谈“小人”、“君子”、“仁义道德”。

农本思想

迄今为止,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国民经济基础,特别是封建社会,农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的内核是农本主义。康熙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毫无疑,他只能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他的经济思想是从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中脱胎出来的,其核心也只能是农本思想,只是他的农本思想较之前代有重大的进步罢了。康熙的农本思想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王政之本,在乎农桑”。这是康熙年年月月用以教育臣僚和子孙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他的政务中心。农业是国家之本的思想既贯穿于康熙的一切工作,也贯穿于他一生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为什么?他说这是因为“农务为国家之本”,一国的衣食都来源于农业,农业可以生产粮食,也可以种桑养蚕,植棉纺纱,所以农业不发展不仅没有饭吃,也没有衣穿。国家要达到承平致治,必须时时把农业生产放到国家根本的地位。“农事实为国之本,位用乃居家之常。是以朕听政时,必以此二者为先务。凡亲民之官,能仰体朕意,在在竭,何虑不家给人足乎?”由于康熙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因此,他要各级官吏行政办事都要把农业放到首位,要使“四海以内,祓之众,比肩于野;杼柚之声,相闻于里”。

其次,农业是富国强兵之本。康熙曾说:“民富则国裕,民贫则兵饷无从而办……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今不易之理也。”“国家赋税皆出于农。”康熙讲的是一个治理国家的普通道理,农业发展,年年丰收,农民盖藏有余,可以交出大量租税,筹集兵饷也易措办。国家收入多自然富裕,兵饷充足养兵练兵不至困难。国富兵强来自农业发展,这在古代社会具有相当的真理性。所以,康熙视农业为国家之本是不无道理的。

再次,农业是富民之源。康熙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富民,主张富民而治,而且,藏富于民是康熙一生政务的基本内容。他曾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十月十日谕山西巡抚噶礼说:“朕君临天下,四十余载,无一刻不以苍生为念。...凡有往来者,必先谘询民情丰欠,偶有失时,定加赈。…重农务本,藏富于民。”为什么重农,以农为本就能藏富于民呢?这与康熙的财富观有关,他认为财富中最宝贵的不是金而是五谷。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一月,他南巡路过献县,有一个老百姓,进上一株双穗嘉禾。他说:“自古圣王不贵金玉而贵五谷。谷者,民之命也。朕甚宝之。”因此,百姓藏的谷米多,自然被康熙认为藏的财富多,农业便成了财富之源。

同时,康熙还认为农事为生民之本,“黎元率育,全恃农桑”。一年荒欠,农民便一年无食。而几千万农民,怎么还能谈得上国治民安。所以,康熙认为“国家要务,莫如贵粟重农。朕宵肝图治,念切民生。惟期年谷顺成,积贮饶裕,予以休养黎元,成登乐利”。康熙视农业为治国之本,还与他的民本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民为邦本”是康熙政治观的重要基石,那么,食为民天或民以食为命则是他经济观的基本出发点。

农本思想贯穿了康熙的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经济实践。他的政治生涯,绝大部分政务都与农业发展有关,甚至他的文化活动大都与农业有关。如他一生留下的一千多首诗,三分之二是农事诗,而农事诗中又有三分之二从各种角度写雨,这是因为雨水是农业的命脉。由此可知康熙是比较典型的农本主义者。但是,康熙不是传统的农本主义者,他的经济思想无疑以农本思想为其基本内容,但又与传统农本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异之所在,就是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在意识上视工商为末,在政策上排斥和限制工商业发展,在实践上实行高关税掠夺工商业者。而康熙的农本思想,非但视农业为本,而且不视工商业为末业,千方百计发展工商业,发展商品经济。

康煕并不像历史上那些无文的统治者,凭着手中的暴力工具而行,他却有发展工商业的理论,具体讲来,就是他所说的“古昔盛时,声教遐讫,重译来宾,献璨贡赆,贸迁利用,实卑民生。迩者鲸鲵静息,海波不扬,梯航所至,商贩通行,远至外方物产,以阜吾民”。康熙说古代盛世之所以盛极一时,就是因为发展了商业,甚至使远方说着各种不同语言的商人,都来献璨贡宝,贸迁货财,裨益了民生,所以,才达到盛世。康熙认为盛世形成需要商业发展来实现。这确实是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儒家文化的重要突破。儒家认为三代盛世的大同世界是没有货币、没有商品的世界。传统经济思想把商业看做职评末业,是下流人干的事情,而康熙却认为商业大发展是促成盛世的基本条件和是否盛世的表现。

因此,当他荡平三藩、统了台湾、击败了沙俄侵略者之后,希望在自己手上创造一个盛世的时候,也要大力发展商业。为此他要敞开宁静海域,让商贩通行”,到远方去贩运物产,丰富人民生活。他说:“商瘠民困。”他认为商品贫乏、商业不发达,不仅人民就必然贫困而且,国家的税课也会因之而不足。他说:“通商裕课,利益民生。”因此,康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发展商业,增加商品,活跃市场,必然要促进工矿业的发展。康熙为了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首先,提高工商业和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康熙曾经教育他的子孙们说:“凡人处世有政者政事为务,有家计者家计(手工业)为务,有经营者经营(商业)为务,有农业者农业为务,而读书者读书为务。”康熙这段话充满了反传统的精神。中国2000多年来,社会阶层结构一直是以士农工商为序,所以,商业被认为是“末业”,商人是“末流”。而康熙非但没有把工商业看为“末作”,视工商业者为“末流”,而且,他把工商业及工商业者,放到士的前面。他并不认为工商业是下贱的行业,不认为工商业者是下贱者,工商业和做官、读书样,都是正业,都是值得尊重的。

同时,康熙还教育臣下,要庇护商民,商民是国家的基本人民。在平定吴三桂以后,刑部追在领吴三桂资本做生意的商人时,允许告发。康立即論刑部说:“商民领吴逆资本者甚多,隐匿者亦或有之。若据告追究,恐无赖之徒,借此诈害富民,有累百姓。商人为四民之一富民亦国家所,藏富于民,不在计此两。以后有首告者,应不准行。"商人是国家的基本人民群众,即使有点政治问题,也不予追究。从这里我们既看到了康熙对工商业者的宽容,又看到了康熙对工商业的保护。

开海允许商民出洋贸易。清初由于郑氏集团占据台湾,常以奇兵打击清军,甚至打到南京城下,于是顺治时代开始禁止沿海渔民商民下海,最后大规模迁海,片板不允入海,坚壁清野以限制郑氏集团的袭击。迁海本是一种无能而愚蠢的做法,它不仅使沿海成千上万的居民流离失所,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早就有头脑清醒的官僚,如姚启圣就曾上疏建议放弃海禁。他说开海“不惟上可以增国课,下可以遂民生,并可收渔盐之利于无穷”。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康熙曾说:“朕初以海寇故欲严洋禁,后思若辈游魂,何难扫涤,禁洋反张其声势,是以中止。”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ー月,谕差往福建广东展沿边界的侍郎杜臻说,迁移百姓,事情非常重要,当察明原产,给还原主。你们要会同总督巡抚,用心安插,一定要使兵民各得其所。同时要廉洁自持,不要贪赃枉法。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他说百姓乐于在沿海居住,因为海上可以贸易捕鱼。同年九月,谕大学士等,开海贸易对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足,财货流通,对各省俱有神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至于有累于民,还可以充裕福建、广东的兵饷,避免了内地各省转输之劳。内地各省不转运粮饷,使小民得以安养。实在是一举多得,所以下令开海。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三月,议政王会议议决,今海内一统,实现了和平,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康熙说开海贸易,原欲令满汉人民,各遂生息。假如有无籍棍徒,倚势横行,借端生事,贻害地方,要严加惩处。并以此作为命令通知沿海各省督抚。

扫除商业发展的障碍

清初由于战争绵延,兵兴饷拙,全国关卡林立,税目重床叠架。特别是三瀋统治区,更是雁过拔毛,“抽税谓之总牙。南台洪塘,各处市镇关隘所在,悉五人总管。米每担一分,一担半分,果子、丝、布、纸、竹、木料、棕、油等类,照例科税。乡间山县,挑负担杂货,非受税亦不得行”。靖南王耿继茂移驻福州后,“当铺、牙行、盐商诸色店铺买卖,皆王人共分。或出本或充伙,以至肩挑背负之类亦无不为。于市中买物,率十余辈,或用假银抽色,或剪缯掏摸,十分难防”。藩王垄断许多行业,官商横行于市。耿精忠拥兵只有6000而门下做买卖的人有10余万,往来船只之多,使民间寸步难行。

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之后,他连续下各种命令扫除商业发展障碍。首先裁削勒索商人的牙行。康熙曾下令说:“贸易货物,识立牙行,例给官帖,使平准物价,乃地方棍徒,于瓜果菜蔬等物,亦私立牙行名色,勒商民。敕部查税课定例,除应立牙行者,照旧设立外,其余一切私设牙行,尽数除革。”除国家所设必要之牙行外,其余一律取消,这无疑对商业发展扫除了一个重大的障碍。其次,禁止军民、兵痞抢劫商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十月,康熙行围,巡视到归化城,他令内大臣传下命令,到归化城停止围猎,因为“归化城商贾丛集,恐仆从或行骚扰”。后来江南水路设立讯兵,检查匪类,兵丁乘机勒索贩粮船只,甚至拦截商人,不准越境做买卖。康熙下令这类事再有发生,官兵一并严加治罪。兵痞是商业发展的大祸害,历朝各代,兵弁不抢劫商店、商人者十分罕有。康熙多次严禁抢劫商人,对商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动乱、兵马纷争之际,更是这样。再次,减轻商业税。历代统治者,多有巧立名目,多设关卡,重收商业税,甚至有杀鸡取卵的。康熙则不同,他一再体恤商人,减轻商业税。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两盐御史堪泰奏称,盐商故意拖延纳税,要求康熙批准每引盐加课银三钱。康熙立即谕大学士说,这是堪泰欠课太多,怕任内不能征足额,所以这样做。“若依其言,必致商民交困,不准行”。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六月,康熙任命户部郎中吴什巴为福建海关税务督理,传谕说,收海关税的官员是新设的,因为新设,官员都想超额征收,他们将出入商民船只,任意加征,以致病商累民。要求他到任后“严加申饬,务令恪遵定例,从征收,无滥无苛”。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四月,谕大学士,广东关收税人员,搜检船只货物,一概征税,以至商船稀少,关税缺额,况且沿海船只亦有自外国来的,如此琐屑,有失大体,“著减额税银三万二百八十五两,著为令”。特别要指出的是,康熙一面减少关税,一面还惩处收税超过定额的官吏。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二月,当户部报告浒墅关督办桑格在任期收税超额完成所定税额,康熙立即下令说,政府设关卡,目的是为检查不法,以通商贾,桑格征收额定关税,自封便民桥,这扰害了商民,令该衙门严加议处,并将处分通告各关,以警告横征暴敛者。维护商人的合法利益,积极为经商提供方便条件。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九月,他说各处关卡,都有收税法规,他南巡调查商人,商人异口同声地说,经商交纳国家定额商税不难,最难的是迟迟不能过关,延误时间。康熙便下谕旨,令榷关官员“恤商惠民”,但关差置若罔闻。康熙再次下令,凡商人抵达关口,交纳正税之后,立即放行,不得稽留苛勒,若有违令勒索者,从重治。同时,康熙命令户部制定详尽的税则,而且明文规定大凡关差不按税则征税,商人有权直接向皇上报告。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六月,前领侍卫内大臣,现在天气炎热,贸易商人多数夜间行路,他们追逐利,不顾自己的生命,朕甚念之。以后只有极其紧要的事的人才准许夜行,视商人皆如赤子,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要为他们熟筹。总之,上述这一切都说明康熙的经济思想是农本思想,然而他却不是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农本主义,而是既重视农业,又高度重视工商业,采取各种实际措施发展工商业。而且,商业一旦发展,生产商品的手工业、开矿业也必然同步发展。

益蜀免税赋与滋生人永不加征

康熙曾多次告诫臣下,要想国家至治,天下安定,必须使人民得其生业;而要使广大人民各安生业,各得其所,就必减轻租税,以宽赋为急。因此,康熙亲政以后就着手改革赋税制度。康熙改革赋税制度首先是将杂税徭役摊入地亩。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把浙江的故钞银雄入地亩,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通过“均田”、“均役”将徭役入田亩,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又将山东、浙江等各省的班匠银推入地亩,统一征收。以后“官有兴作,悉出雇募”。将杂税、徭役雄入地亩,减轻了无地的穷人的负担,特别解放了一批手工业者,对手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才对小民有实际利益。朕之正税收入,毫无滥用。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爱惜物力,使国家有三年至九年积贮,以便预防水天灾,同时也藏富于民,使百姓养生送死力所能及,盖藏有余。因此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规定凡是他治下的百姓70岁以上的老者,免去一子徭投,使其侍候高堂。

同年修赋役全书,名曰《简明赋役全书》,将课银尾数收入厘,粮的尾数收入。康熙认为尾数繁多,容易滋生弊端,税吏可借此勒索百姓,使民生受累,因此命令户部讨论,寻求简明易行、不为民累的办法。同时清查光禄寺的采买制度,厘别采买诸弊,逐一定出新条款,令光禄寺遵行,使国库钱财不至于妄费,户部积贮有余,遇到水旱荒年,濁免钱粮,赈济百姓,使民间不至困苦。中平四十,由于康熙安定民生的指导思想是“欲民生得所,必以敷恩宽赋为急”,因此,他在位61年,免之事可以说无年无之。

然而,康熙时代大规模的减免赋税是平定三藩之后的事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即平定三藩叛乱后的第一年,他就开始准备宽减全国赋税。他谕大学等说:“自用兵以来,百姓供应烦苦,朕前屡言,俟天下荡平,将钱粮宽免。尔等可同户部先将天下钱粮出纳之数通算起奏。”他一面将乡绅名下不纳税赋的田地,与百姓一体纳赋;一面统一赋额,降低赋额。清初如吴三桂统治的云南,亩征赋七斗二升,降至亩收八升一合;而湖广江夏废藩田,每石折银六分有奇,比当时民田高六七倍,一律降至民田收税额。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湖广总督郭琇奏称,湖南农民有因赋税不均不能完纳亩赋亡的,而通过丈量土地,均平赋税后,税额减少了。康熙询间减少了多少,郭琇回奏:约减二分。康熙当即便说,只要有益于民,所减少的赋额虽倍于此,也在所不借。如果不清丈地亩,任意征收钱粮,使穷民苦累,断乎不可。但是,这种减税办法,只有利于有田地的人家,对佃户却无利,因此康熙说,小民百姓有田的少,无地佃户多。于是他下令:“凡遇免钱粮,合计分数,业主免七分,佃户濁免三分,永著为例。”使租地穷民也稍沾实惠。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以后,国库开始年年有余钱剩米,而且越积越多。到了康熙中叶,每年国库剩余银两多达几百万至千万两。因此免租税的地方日益扩大,数量也日益增多。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十二月,马齐等奏从四十二年到四十四年,共免天下钱粮一千六百余两。康熙说吴三桂叛乱后,百姓十分艰苦,平叛后,所以国家年年免百姓的赋税。同时令马齐等查自康熙元年到四十四年全国所免赋额累计之数,得到的结果是,四十四年中,全国共免赋税九千多万两。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十ニ月,康熙向户部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说自己从登极为君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一个愿,要使天下治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50年来,惓此心,未尝一刻稍释。我认为民为邦本,勤恤为先。为政之道在于养民,而养民之法,租为急。所以,我连年减租税,总计达亿。百姓足君熟与不足。朝廷不为百姓谋利,将为谁谋利益呢?现在南北各省,人民风俗,以及用生计,我无所不知。人民的生计到今天还没有殷实,究其原因是因为承平益久,户人丁大增,地土不增加,物产数量有限,食用自然不充足,这是必然之理。我深知于此,并时刻不忘,因此朝廷准备再次大施仁政,用以缓苏民力。决定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起,3年之内,将天下现纳钱粮和积欠钱粮通免一周,要使远近一体泽。地方大吏及监司守令应该体会我保护黎民之意,实心爱养,杜绝盘削,使百姓衣食丰足,没有失所之人。

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直隶、奉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所属应征钱粮722万6100两,及历年旧欠118万5400两俱著免征起,全国赋税、人口税、漕粮都通免一次。同时康熙还下令规定尔后“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结语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广东推丁入亩,开始废除在我国实行了几千年的人丁税。而且,这项政策迅速推及全国,它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丁的滋生。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中国人口为1913万7652人,到康熙十年(公元1721年)则为2491万8359人,增加了570多万人。在当时看来,人口增长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大因素。

如果觉得《改造传统农本思想 大力发展工商业(康熙实施了哪些政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