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疗真的有效果吗

2023-06-1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09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历代医学家普遍认为:药物用于治病,食物用于调补。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认为食物也可以治病。时至秦汉,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认为药补不如食补,由此可知,这时候食养食疗已经被更多的人所重视。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人们对于“五行”和“五味”的关系更加重视,这两个说法来源于《周礼·天官·食医》。世人注重适时选味,并用甜品调剂。生病之后一般用食物来治疗,进行饮食疗法。在如今出土的古文物当中,就有记载食养食疗的药方。西汉时期成书的《盐铁论》,有些也成为后世经常使用的膳方,比如韭菜炒蛋、枸杞猪肉等。

到了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更是食养食疗的大家,他治病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病人能够“存津液,保胃气”。在《伤寒杂病论》的诸多药方中,第一个桂枝汤就是利用大枣、生姜、桂枝、甘草等食物成分,服药之后用热稀粥帮助药力吸收的。而医书《神农本草经》收录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当中,也有蜂蜜、核桃、芝麻、龙眼、山药等众多食品。书中把蜂蜜列为上品,认为它“益气补中,解毒止疼,安五脏,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书中对于服药和吃饭的时间顺序也有介绍,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时间顺序也不相同。书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食养食疗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从现代医学角度讲,也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所谓食养食疗并不是食品越贵越好,而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来进行选择。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药物只有通过人体的运送吸收才能达到效果。保健的根本是保护脾胃,因为脾胃乃是后天之本,就此而言食疗就变得极其重要。人的脏腑有阴阳之分,阴性体质就吃温性食物,阳性体质吃凉性食物,如果食物吃得不恰当,比如阳性体质的人吃温性食物甚至热性食物,就会上火、便秘乃至发烧。

而在盛行食养食疗的时代,“辟谷”也成为一些人追求的方法。所谓“辟谷”,意思就是不吃饭、不进食。辟谷之术的由来非常久远,根据传说这是由神农时期雨师赤松子发明的,后来他成为神仙后经常下凡显圣。在道家方术记载中,也有辟谷之说,被认为是修道成仙的步骤之一。秦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张良,在吕后执政期间曾经学习辟谷之术,幸被吕后及时发现并劝阻,这才不得不进食。而这些辟谷之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以其他东西代替食物的,比如大枣、蜂蜜、肉芝之类的。

但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只吃一类食物太过单调,不利于身体健康,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汉武帝刘彻显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追求长生之术,听信术士饮露餐玉,结果食物中毒,很快结束了他的生命。

如果觉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疗真的有效果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