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雨水时节来临 注意这些养生原则(防寒潮 健肝脾)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防寒潮,健肝脾。

公历里每年的2月18日前后就是雨水节气。“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这个节气的到来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会逐渐增多。春雨纷飞,润物无声。

冰雪消融,雨水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完全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冰雪也融化成水,所有的生命都准备着绽放出新的活力。

雨量比冬季多。雨水节气到来,并不是说这天一定会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告一段落,从这一天开始,降水将逐渐频繁,春雨纷纷,润物细无声。

雨水到,农活忙。正如农谚所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雨水珍贵,正是“春雨贵如油”,这时小麦已越冬,开始返青,南方则雨水渐多,将开始插秧。

雨水时节人体都有哪些生理反应?

抵抗力有所減弱,易感冒。雨水的气温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初春的雨露会使室外温度骤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咳嗽、感冒。

此时,人们容易感觉疲劳。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皮肤毛孔、汗腺会产生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到了雨水,人们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现象。那是因为气温回升,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工作,生物钟不准了,也就会感到疲劳。

雨水时节注意这些养生原则。

慎脱衣,避风邪初春阳气长,阴气退,气候日趋暖和,人们便纷纷去棉穿单,把春天缤纷的色彩穿上身。但此时北方的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流窜到南方,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的温度不比寒冬腊月那样冰冷刺骨,但由于气温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放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感冒生病。

多疏解郁结,养肝正当时。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这其实就是一个病机,终日愁念困于心中,肝气淤滞不畅,引起全身气血紊乱,使其他脏器受到干扰而引发疾患。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可多吃绿色食物,如绿色蔬菜、绿豆等。

护脾胃,固本培元。脾属土,土性敦厚,是万物生化的基础。在人体里,脾又掌握着消化津水、谷物,运送养料,滋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本领,是一切气血生化的源头。因此中医学里称脾冑为“水谷之海”。人体一天所需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产生,脾胃强健,原动力十足,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脾胃不仅生化能量,也是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雨水时节饮食进补方案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春季气候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脱皮敏感、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满足人体所需水分。

少吃油腻。万物当春乃发生,春季也是阳气渐旺的时候,应少吃油膩食物,可多食红枣、淮山药、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补气壮阳;以免阳气过多外泄,无法蕴化于体内。若肝木生发过度,则会使脾胃受到损失,这也是为何春季肠胃多病的原因。食疗以汤、粥为主。雨水时节,北方地区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准山粥、红枣粥等;而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帯的食疗多以汤为佳,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猪瘦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等;遇气温湿冷时也可以汤养脾胃,如杞子淮山炖猪肉等。

雨水时节日常起居指南。身体保暖不容忽视。雨水之前的天气仍然比较寒冷。但雨水到来后,春天已经走出寒冷,姿态动人地明耀示人。沁人的花香,青草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精神调摄,维持积极心态。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人体容易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症状,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小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ニ少,养生之都

契也。”心平气和,使肝气平稳不横冲乱撞,使脾胃得到安宁。平和心气,保证脾胃供养。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只有情志相适,再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如果觉得《雨水时节来临 注意这些养生原则(防寒潮 健肝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扩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