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五禽戏,健身气功,导引术,养生术,拉伸运动

2022-02-0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各地人们在学习“五禽戏”理论,模仿五禽眼神、步伐与动作强身健体、祛病养神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如南朝的陶弘景就将华佗的《五禽戏决》一并收入编著的《养性延命录》之中,根据“五禽戏”的理论精华绘制了《导引养生图》,自此,“五禽戏”各套动作便有了详细的图画详解,人们能根据专业的文献及动作图更准确地掌握各个动作要领:虎戏四肢触地,向前三步而后退两步,动作以引腰为主,间或仰头望天;熊戏宜正面仰头,双手抱膝下蹲,双手两面托地;猿戏多为攀高悬吊,双手呈钩状,上肢及头部动作均为七下;鸟戏双手打开,单脚落地,臂膀伸展,力道集中于眉宇及上肢,用力伸缩上肢,保持平衡。

此时的五禽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整套做完发汗消食,健身养神,但实际练习难度较大。宋明清时期是儒家思想广泛传播的特殊时期,基于导引之术的“五禽戏”随儒家理论的传播、儒家书籍的大量汇编及发行得以广泛传播,当时“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仿效五禽”大量的相关诗句足以见“五禽戏”在当时的流行之势。

到了明清时期,“五禽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相关专著越来越多,不仅进一步系统化了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五禽戏”特点的基础上,还产生了很多“五禽戏”口诀、《五禽图》、《五禽舞功法图说》等姿势图解。到了清朝,民间陆续出现“五禽戏”的改编理论及功法,“五禽戏”理论及动作呈多元化发展,民间出现了轻松、灵活的五禽戏练习方式,有效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与动作的灵敏性,稳定心神、促进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修身养性,并开始将“五禽戏”引入到某些疾病的治疗当中。

华佗创立“五禽戏”的历史影响“五禽戏”传承至今,历经千载。尽管国内外在传统“五禽戏”基础上创编了新版“五禽戏”,对“五禽戏”的理论也有了极大的延伸,但传统“五禽戏”“五脏一腑合一”、“天道自然”的思想精髓一直传承至今,“五禽戏”作为中华养生的经典,为我国广大人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佗的神医形象也永远镌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五禽戏”是在很多的资料文献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既是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中医理论、运动养生理念的传承,又是对种种优势理论、运动养生观念及发展思想的科学整合与提升,整套运动理论的显著特点便是动物活动的自然模仿与中医理论的有效结合,以及人体审美理念的科学融入。

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五禽戏传统锻炼方法与理论得到了很好的沿袭与继承,同时,人们在深入研究和运用五禽戏中博大精深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先进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体育锻炼模式,对传统“五禽戏”进行了科学的调整与改善,使新的五禽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调理身心,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体育锻炼之中,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最大的贡献。

五禽戏,五禽气功、五禽操、五禽术、百步汗戏等,是我国汉代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健身法。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类的神态和动作,并结合行气导引、吐纳等功法,故名五禽戏。一、五禽戏的由来据历史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知道仿效鸟兽来健身治病,例如,西汉马王堆只号墓帛画导引图上就有一些动作是模仿动物的J任态和姿势的。我国最早医书《内经》以及先秦为《庄子》等书籍上,也都有“熊经、鸟伸”一类的记载。我国古代气功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在道家、儒医、医家书记中有大量气功文献记载。挖掘整理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医学、气功学及古汉语、现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自身有较高的气功功底。

到了后汉、三国时期,华佗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编了成套的五禽戏。以后历代相传,流派繁多,沿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对后代的医疗和预防保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远在先秦时期巫医盛行时,华佗竟能提出上述理论和创编成套五禽戏动作,是十,分可贵的。

气功(炁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身,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华佗创编五禽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保健,而且也是为了治病。他说:“体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五禽戏有五种类型的动作,有简有繁,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说来,经常练虎势,能使周身肌健、骨骼、关节加强、精力旺盛;练鹿势,引申静脉,平疏肝火,强壮体力,益肾固腰;练猿势,能灵活头脑,增强记忆,开阔心胸;练熊势,能使脾胃功能增强,动消化,静安眠;练鹤势,能加强肺呼吸功能,血脉通畅。五禽戏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和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亦即要求做到心静松体,动静相兼,刚柔并济,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精足气通,气足生精。

五禽戏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用五行、脏象、气血、经络等学说来解释其作用的,因此它具有充分的医学理论根据。后代在发展中,创造了不少流派,但也有一些流派,徒具形式,实则走形和变样,有损于五禽戏的特点。练戏时的特点:守住意,运好气,集中精力,尽快入静,达到呼吸缓慢柔和,引申肢体,动诸关节,使你用的劲蓄而不外露,动作才能紧而不乱,松而不散。表现用意不用力,用意控制力。

气功,健身,五禽戏,拉伸运动,用气的运行加强外的动功,内的气功,使之“气行则.血行”,发于脏腑,行于全身,调动机体内在因素。所以它能健身治病,在于以下三个特点:神态一一象:人,鸟兽在五禽里一定要象,比如虎的威猛,鹿.为回首,猿的敏捷,熊的浑厚,鹤的昂然;达到虎炼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鹤练皮毛,气盯周身这样一个目的。全戏贯穿单腿负重,腿有属直,步有虚实,躬身前进,始终保持腿是支架,腰是主轴,把强腰固肾放在第一位,’资象要认真,动作要逼真,这是练戏的特点之一。

华佗首创的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如图二、图三所示。《五禽戏图》是后世依据刘宋范晔《后汉书·华佗传》所载而作。该传引华佗的话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明代武状元罗洪先所撰《仙传四十九方》,将这幅图收入,是目前所知的对五禽戏最早、最形象的解读。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145-208),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100多岁。

如果觉得《五禽戏,健身气功,导引术,养生术,拉伸运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