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道家的养生观念,重生

2022-03-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本文乃作者露露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道家

在中国历史上,“道”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科学概念。从哲学概念上说,“道“指的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万象以之生, 五行以之成”(语出《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发生和发展的。

春秋之时,老子及其信徒的哲学思想发展成为一个学派:道家。它与儒家一起,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到东汉的时候,经张陵等人的倡导,将老子的经典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产生了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一道教。

道家和道教都讲“ 法自然”。道家和道教提倡养生服食,饮食崇尚自然。他们重生,而不像后来传入的佛教那样重死后的超度。他们对于神仙长生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作出宗教性的解释,认为老而不死则仙,又因其有神通变化,故称神仙。

神仙坚持内修,他们认为能返本还元,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免疫能力,以至益智延年。服食药物属于外养。他们服食人造仙药(丹药)和草木药(如芝、菌、术等)。某些服食药方,为医家和烹饪家所吸收、提炼,丰富了中国医学与中国烹饪。

这里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医药学家,如东晋的葛洪、南朝(梁)的陶弘景、唐的孙思邈这些对中国医学、中国烹饪有过不朽贡献的人,都是当时着名的道士。如孙思邈就曾亲自采药、制药,为人治病,搜集民间验方、秘方,坚持辨证施治。

他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提出人若善于摄生,当可免于病,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中国人讲究的“ 食治“、“食疗”,这两个词语也是孙思邈首先使用的。《备急千金要方》是他的着作,其第二十六卷的篇名便称“ 食治“。

他正是有感于“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才“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的。正是因为道家讲究以食物来防病、疗病、除病,民间才有“药补不如食补”、“ 食取补气,饱生众疾”这类讲究养生食治的谚语,社会上才出现馔肴中用本草之“药”及被称之为“药膳”的食品。

养生服食观念

善道家和道教的养生服食观念,对中国人的饮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且说几件典型的事。烹饪工艺用得最多的词语“火候“,是从道教炼丹的术语借用的。道教修炼方术之一是炼内丹。东汉炼丹术士魏伯阳写的《周易参同契》就讲到炼丹的火候。而烹饪运用“火候”来描述加热制熟食物过程中的火力大小久暂,最早的书也只不过是在唐代。

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引贞元中一位将军的话说:“ 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在唐代以前,虽然有“火齐”、“火剂”等词语来说烹饪时的火候,但其意没有借用道教“火候“一词表达得如此完善。唐以后烹饪陆续出现了“文火”、“ 武火”、“大火”、“小火”、“中火“、“微火”、“死火”、“活火”、“明火”、“暗火”、“余火”等反映各种火候的词语,其中不乏烹饪师对火候的深入观察而来的术语,但“文火”、“武火"之类词语,很难说不是借用的道教炼丹的现成术语。

道教有很多俗神,其中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雷公、风伯,有英雄神、文化神如关帝、文昌,有被认为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城乡公众安全的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还有认为具备特种职能的药王、财神、瘟神、蚕神。一种宗教里有专门主管人间饮食的灶神(也称灶君、灶王),这是极罕见的。灶神的姓名,有说叫张禅的,叫苏吉利的,还有名叫隗或壤子的。灶神的性别,古多作女形,也有说是老妇或青年美女的。

对于灶神的由来、姓名、性别不必深究,令人感兴趣的是民间对灶神的态度。旧时人家,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户,多祀灶神于灶台,上天之日,以饴糖敬于座前,冀粘其口,兔于上天奏人恶事,祈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祭灶神之品,除了用饴糖,也有用酒糟涂灶门]醉灶的,也有用糖饼“泥神之口”的,也有烙碗口大小的饼放灶上的,甚至有只供一杯清茶的。士族祭灶神则是给一个或三个饼供上。从这些民俗事象可以看出,道教的灶神实际上源于对火的崇拜。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有了火,才能熟食,才能烹饪,而灶是创造食物的器具。

汉刘熙的《释名释宫宝》就有“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的解释。早先的灶:是固定的,在半坡遗址我们就可以看到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灶。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可以移动的灶和各式各样的灶,直突的,曲突的,多孔的,都有。灶与火和人们的生存关系如此密切,人们祭灶以祈吉祥,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参考资料《中国人系列中国人的饮食奥秘》

如果觉得《道家的养生观念,重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